2023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在充满希望的新起始中,哪怕严寒依旧,风雪染身,人们对于春天的期盼仍然一点点升起,仿佛坚冰消融的那一天已在眼前。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小寒十二月节》云: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今日小寒,听刘晓峰老師为我們讲述“小寒”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小寒胜大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位于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甚寒,这是由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冷气积久而寒。经历了一年的星辰变换、草木盛凋,我们终于迎来了四季之中最冷的时候。
顾名思义,小寒的特点就是寒冷。民谚说道:“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天是指冬至节气开始数九,九天为一周期,其中第10天至第18天称作“二九”,第19天至第27天称为“三九”,以此类推,小寒节气正处在“二九”“三九”期间,这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冬天的最后两个节令,一小一大,都是“寒”,正所谓“小寒大寒,冻做一团”。尽管小寒的名字不如大寒听着那么冷,但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往往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一说;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天寒地冻,出门记得加衣哦!
小寒三候
小寒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雁北乡”的乡,是家乡。《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称:“雁在彭蠡之泽,是月皆北乡,将来至沙漠。”彭蠡之泽就是洞庭湖。《大戴礼记·夏小正》注释称:“雁北乡。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为居。生且长焉尔。……何不谓南乡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谓南乡。”这是因为北方是鸿雁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在彭蠡之泽的雁是客,在北方的青海湖雁是主。
中国古人视雁为信鸟。晋·羊祜《雁赋》云:“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齐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聚。当其赴节,则万里不能足其路,苟泛一壑,则众物不能易其所。临空不能顿其翼,扬波不能瀸其羽。”同声相合,次序齐飞,讲节而按时迁徙,认准一个地方就往返以之。古人作诗作文尤爱托物言志,人们称赞鸿雁的品质,正是包含了对自己志向的表达。
尽管天气行在最冷的阶段,但冬至已过,日照时间一天天变长,天地之间的阳气也在逐渐恢复,正是“冬至阳生春又来”。对于天气的变化,天南地北来往翩飞的鸟类往往感受最敏锐。小寒时节,大雁已经开始了从南向北的迁徙,从避冬的温暖南方飞向北方的家乡,喜鹊感受到阳气回升,准备起了筑巢修窝的浩浩工程,野鸡在深山中也开始发出鸣叫,期待着求偶交配季节的到来。
小寒三候均和禽鸟相关。七十二候中许多物候都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人通过观察身边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细致的生命历程变化,建立起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认识。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却是以最朴素之眼明察秋毫,体悟自然、师法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智慧与精神流之后世,也成为了我们当今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小寒习俗
小寒岁在腊月。腊月即十二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古人往往在此时进行腊祭。据《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隋书·礼仪志》记“腊者,接也”,意为新旧交替。还有说法是“腊”同“猎”,冬日打猎 ;或是“腊”从“肉”旁,指用肉进行冬祭。《说文》载 :“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腊月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节,祭祀的对象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无不是祈求平安、健康、丰收和吉祥。
老南京人会在小寒时煮菜饭吃。菜饭一般是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广东民谚有曰“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就是广东民间的传统习俗。糯米养胃,含糖量高,吃了之后身体就会感觉非常暖和。
小寒养生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在起居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保暖,特别是外出时,为防风大,应戴好帽子和口罩;另外,睡眠时间不宜超过夜里的9~11点,且适合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俗语说“冬练三九”,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也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 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运动之前,应充分做好热身运动,让体内的血液流通和身上的肌肉有充足的时间适应,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运动时间宜安排在太阳出来之后,若是在室外运动,还应佩戴好口罩,以防空中的浮沉、病菌进入呼吸道。运动强度不宜过强,以暖身或微微出汗为最佳,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阳气的外泄,引起体内元气的损耗。
此时节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期,可多吃温养阳气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银耳等。小寒节气在饮食上还应注意减甘增苦,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需要注意的是,小寒虽需温补,但切忌进补过度,以免损伤体内元气。
时值小寒,在冬天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愿我們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正所谓“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顺势而为,休养生息,静待春暖花开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