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世纪出生的我们这些“老阿姨”来说,小时候的记忆是平房区和胡同里的追逐嬉戏,是“大杂院”吃百家饭的自然和愉快,稍大一些是工体场外和学校操场上的轮滑和奔跑,是公园里的跳皮筋和捉迷藏。
在求学阶段,即便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也只是学习之余的辅助工具,没有男孩子那样对游戏的痴迷,最多只有聊天、浏览和初代网购。对于网络,我们算得上新移民。虽然有大半青少年没有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但也确实比上一代幸福多了。
得益于较少的对着屏幕的时间,和同龄人相比,我不用戴有框眼镜,甚至连隐形眼镜都不用戴,工作后才会发现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看3D电影不用戴两层眼镜,运动时不必担心磕磕碰碰,特别是陪孩子游泳时也不需要配一副特制的近视游泳镜,甭提多方便了!
我们的孩子呢?相对于00后的Z世代出生时还是PC占据主导的世界,10后完全是在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也是各种程序和APP的最主要使用者和尝鲜者,他们对技术有着先天的敏感和熟悉。
我的孩子出生后,家里人就开始尽量远离各种屏幕,以保护在我们看来孩子非常珍贵的良好的原始视力。电视能不开就不开了,电脑也是在孩子睡后简单处理工作,Ipad等更是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和孩子一起的时候,能不用手机就不用手机,能出去接触大自然就不会在家里待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视力。
但对于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沦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难民”的我们来说,孩子对技术的熟练上手速度让我自惭形秽。尽管用手机时间很少,但一旦被孩子逮到机会,他就会迅速掌握一些基本功能,特别是翻看照片和视频速度飞快。
在钢筋水泥和各类钢结构铸就的城市森林里,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限的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游乐场,MALL里的亲子天地,与各类教辅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共同构成了现代都市孩子最常去的地方,或者是他们只能够做出的为数不多的选择。每逢假期,家长们宁愿他们把时间花在刷题和各类辅导班,也不愿意带他们领略外面世界的美了。对孩子而言,他们很难体会大自然的美,很难体会街坊邻居的亲密关系,哪怕是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也是奢侈的存在。
过去,我们的祖先还在非洲草原和热带雨林里追逐猎物、躲避野兽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野性,几乎都还给大自然了。丛林法则让位给达尔文法则,孩子们从小就为有限的资源和未来的位置展开激烈的竞争。大人们称之为上进和努力,本质上都是为了遗传基因而战。
既然住进了城市森林,那就服从这座森林里的法则吧。要想住到最高的楼,看到最美的风景,除了去里面能玩的地方,又还能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