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大概三五岁的样子。一个晚上,妈妈带着我、弟弟,在厂部的空地上和好多叔叔阿姨们一起看电影。电影快散场了,我不想走还想看。妈妈单手抱着弟弟,我拽着她的胳膊,特别的羡慕弟弟能够被妈妈拥抱。我流泪,哭喊,叫,闹,希望妈妈能让我继续留下来看完电影,希望妈妈能放下弟弟抱起我。妈妈眼神疲惫不耐,我在地上耍赖。操场上有人朝我们看过来,夜晚很黑,只有周边因为放电影的几盏大白灯。妈妈使劲的拽我,想催我赶快回家。一拖一拽中,我的右手脱臼了。一定很疼,我放声大哭。
记忆中感觉:伤心(没有爱),害怕(怕妈妈生气),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羞愧(有人在看着我,我又不听话了),渴望(渴望能让妈妈抱,还想看电影),羡慕(羡慕弟弟)。
想法:妈妈不要抱弟弟,抱我。电影太好看,在家很无聊,想继续看完。
决定:大声哭闹,赖在地上不走。
为了回到最初的自己,我希望妈妈重新看到我,哭闹哀求。可是妈妈没有被我打动,我受伤了,右手被妈妈拽脱臼了。我慢慢放弃对妈妈爱的要求,然后形成一个认知:妈妈只爱弟弟并不爱我,我是多余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别人问我,谁最爱我?我总是说是爸爸。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会说是我姑姑。小时候大人总喜欢问谁最爱你妈妈爱不爱你?我总是沉默不语。在我成长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我的妈妈,不喜欢他,我觉得他的心里只有弟弟。弟弟就是乖巧,聪明,很讨人喜欢。而我是长得丑,有缺陷的,不可爱。我用顶嘴、睥睨、沉默、叛逆来让她看见那个需要爱的我。我就不要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只是现在,我会对那个内在小孩说,你已经足够好。那时候的妈妈,因为一个人要照顾你,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弟弟,他没有办法两个人都照顾的很周全。在他们的观点中,孩子、婴儿的健康最重要。大孩子就应该是有一些担当,所以他难免会忽略我,但并不代表他不爱我。她总是说:爱要放在心里,要对孩子严格,也许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吧。我还想着一个三岁的我说,你很好,你没有做错什么。下一次,我会带着你、抱着你,只有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