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 晚唐刘沧:“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

      近年对晚唐诗有了兴趣,不论诗歌还是诗人,发现了更多的特立独行、更多的人生情感、更多的家国情怀。

      今天说说刘沧。

      刘沧,字蕴灵,山东人,没当过大官,所以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甚至连他的生卒年都说不清楚。他是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进士, 《唐才子传》说他得第时已白发苍苍。据此,推论他大约生活于唐穆宗至唐宣宗时期,中间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好几个皇帝。

1,

      唐朝诗人喜欢到处转悠,称为“游历”。刘沧也不例外,他屡举进士不第,当不了官,就有了大把时间,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都留下他漫游的足迹。

      因为总在旅途上,刘沧就写羁旅;想家了,就写思乡;遇到古迹,就发发怀古幽思。

      漫游是为了求上进,总要到仕途上搏一搏吧,他的《早行》,留下了他自己(一个上劲青年或中年)的剪影:

        旅途乘早景,

        策马独凄凄。

        残影郡楼月,

        一声关树鸡。

        听钟烟柳外,

        问渡水云西。

        当自勉行役,

        终期功业齐。

      诗里写早行之景,诗人的影像也在其中。旅途早行,本就辛苦,加之孤独,就有了“策马独凄凄”的苦相。但为了追求功业,这点苦就算不得什么了,自我勉励、追求功业信念还是很坚定的。

      刘沧的诗大都是七律,这首五律写得也好。

      一个人总在旅途上,时间长了,难免困顿、怅惘。

      春天的嘉陵江很美,李沧游嘉陵江时,不由写下《春日游嘉陵江》:

        独泛扁舟映绿杨,

        嘉陵江水色苍苍。

        行看芳草故乡远,

        坐对落花春日长。

        曲岸危樯移渡影,

        暮天栖鸟入山光。

        今来谁识东归意,

        把酒闲吟思洛阳。

      扁舟独行江上,绿杨成荫,江水苍茫。远离故乡的诗人感觉春日漫长,只好把酒闲吟,任思绪飘向遥远的洛阳。

      这首诗清浅流畅,融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为一体,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淡淡的愁苦和对现实处境的泰然,表现得恰到好处。

      《春晚旅次有怀》所表现的情感则浓烈得多:

        晚出关河绿野平,

        依依云树动乡情。

        残春花尽黄莺语,

        远客愁多白发生。

        野水乱流临古驿,

        断烟凝处近孤城。

        东西未遂归田计,

        海上青山久废耕。

      诗里,要么“残春花尽”“野水乱流”,要么“古驿”“断烟”“孤城”,虽是春天,但心已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名利的淡泊,都在诗中。

      还是晚春,地点换成了僧院,夜宿僧院的感觉如何呢?看看这首《晚春宿僧院》:

        萧寺春风正落花,

        淹留数宿惠休家。

        碧空云尽磬声远,

        清夜月高窗影斜。

        白日闲吟为道侣,

        青山遥指是生涯。

        微微一点寒灯在,

        乡梦不成闻曙鸦。

      淹留僧院好几天,心情应该不大好,但从诗里看,虽然有“乡梦不成”的苦楚,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风轻云淡的闲适和“青山遥指是生涯”的豁达。

      顺便说一句,遍读刘沧诗,我最喜欢“青山遥指是生涯”这句。

      春暖花开,万物峥嵘,再怎么说心情也不会太差。秋天就不同了,人在异乡,兄弟飘零,秋景萧瑟,寒雁远飞,蝉鸣凄切。《旅馆书怀》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诗人对仕途似乎也淡薄了许多:

        秋看庭树换风烟,

        兄弟飘零寄海边。

        客计倦行分陕路,

        家贫休种汶阳田。

        云低远塞鸣寒雁,

        雨歇空山噪暮蝉。

        落叶虫丝满窗户,

        秋堂独坐思悠然。

    《秋夕山斋即事》是刘沧羁旅诗的代表作:

        衡门无事闭苍苔,

        篱下萧疏野菊开。   

        半夜秋风江色动,

        满山寒叶雨声来。     

        雁飞关塞霜初落,

        书寄乡闾人未回。     

        独坐高窗此时节,

        一弹瑶瑟自成哀。

      诗人于深秋雨夜独坐高窗,感怀与幽思滚滚而来。

      紧闭的柴门已长满了青苔,篱院外稀稀拉拉开着几丛野菊;半夜里阵阵秋风夹着秋雨,江水更寒,黄叶纷飞。新霜已落,大雁又飞,家乡杳无音讯。此情此景,只有默然独坐,弹弹琴解解闷。

      金圣叹点评此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无事闭门,只加“苍苔”二字,便知不是以无事故偶闭门,直是以无人故特不开门也。再写篱下野菊,极诉其更无相对。三、四句,半夜风动,满山雨来,于遥遥异乡,兀兀独住人分中,真为极大不堪也。

      ——“雁飞关塞”,是今年新雁。“书寄乡山”,是去年旧书。言见新雁,又欲寄新书,而忆旧书,尚未接旧雁,此时此情,真成独坐,何暇更弹别鹄等曲耶?诗之为言为思,夫岂不信乎哉!

      刘沧所处晚唐,战乱频频,又当晚秋,一片萧索,故乡遥远,音书难盼,这首《晚秋野望》里除了痛苦和孤独,还多了几分无奈与自我排遣:

        秋尽郊原情自哀,

        菊花寂寞晚仍开。

        高风疏叶带霜落,

        一雁寒声背水来。

        荒垒几年经战后,

        故山终日望书回。

        归途休问从前事,

        独唱劳歌醉数杯。

      秋已尽头,景象萧瑟,疏叶带霜、孤雁寒声,战后残垣荒垒,故乡怎样?也没有音讯。既然选择了归途,就要把过去的事忘掉,还是得过且过吧,先醉一场再说。

2,

      刘沧喜欢写怀古诗,和同代稍早一点的许浑齐名。明朝高棅《唐诗品汇》所收49首咏史怀古诗中,刘沧一人就占了19首之多。清朝杨际昌《国朝诗话》认为 :“怀古诗唐人推刘沧、许浑。”

      但和许浑比,刘沧的怀古诗更悲哀,难怪明朝诗评家胡震亨在诗评巨著《唐音统签》里说:“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

   某年秋天,刘沧路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墓昭陵,诗兴大发,写下《秋日过昭陵》:

        寝庙徒悲剑与冠,

        翠华龙驭杳漫漫。

        原分山势入空塞,

        地匝松阴出晚寒。

        上界鼎成云缥缈,

        西陵舞罢泪阑干。

        那堪独立斜阳里,

        碧落秋光烟树残。

      昭陵埋着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可纵使唐太宗创下辉煌大业,秋天来了,黄昏来了,树叶总要飘落,斜阳总要落下。刘沧之前,唐朝很少有诗人把唐太宗的陵墓写得如此凄凉。这种荒凉与悲切,似乎是一些晚唐怀古诗里的“主旋律”。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最先由春秋时期齐桓公修筑,曹操当魏王时曾定都于此,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此后,邺城相继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国的都城,加上魏晋,称六朝古都,煊赫一时。邺城中轴对称、棋盘布局,对隋唐时建造长安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刘沧感慨邺城的变迁,留下一首《邺都怀古》:

        昔时霸业何萧索,

        古木唯多鸟雀声。

        芳草自生宫殿处,

        牧童谁识帝王城。

        残春杨柳长川迥,

        落日蒹葭远水平。

        一望青山便惆怅,

        西陵无主月空明。

邺城遗址

      邺城的盛名吸引诗人前来,却发现一片残破凄凉。曾经的宫殿杂草丛生,当地牧童也不知这里曾是帝都。远处,暮春的杨柳依依,碧水长流,落日余晖,蒹葭苍苍,青山幽远,明月高悬,完全是辽阔中的悲凉,沧桑与无常无限引发的惆怅和伤感,尽在诗中。

    刘沧的怀古诗里,《长洲怀古》是佼佼者:

        野烧原空尽荻灰,

        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

        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

        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蘋藻,

        风静寒塘花正开。

      长洲是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游猎之所。诗人途径吴王楼台的遗址,有了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曾经华丽壮观的楼台,如今满目荻灰,此处曾有威武的吴王,如今则是空荡荡的“半夜潮来”。眼前的景象是白鸟倏忽而过、青猿哀声入云,寂静凄凉,历史沧桑竟如此,怎能没有感慨?

      这首诗意境深邃凄婉,一唱三叹。江山仍在,物是人非,让人回味无穷。

      短暂的隋王朝由兴到衰总能引发诗人们的感叹,刘沧的《经炀帝行宫》所咏,依旧是物是人非:

      此地曾经翠辇过,

      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

      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

      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

      古渡月明闻棹歌。

      当年,行宫前面常有翠辇经过,如今只是浮云流水;美人已不在,唯有芳草在东风中摇摆。远处,残柳露叶、夕阳烟波,对当年扬州的思怀(广陵思),已化作了渔歌声。

  怀古是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以古喻今,透着家国情怀。到了晚唐,大厦将倾,个人的命运更加飘忽不定,晚唐诗人的很多怀古诗就把自己的遭际融了进去,把对由盛而衰的反思,变成了对自己命运的叹息,缺少了慷慨悲歌,只剩下沧桑和凄凉。前两首如此,《咸阳怀古》亦如此:

        经过此地无穷事,

        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

        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

        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

        寒山半出白云层。

      诗人不写秦汉曾经的辉煌,他的眼中只有秋草、绝塞、边雁、孤村、夜灯、寒山,荒冷又幽清。他心里凄然,感叹兴废之无常,历史感慨好沉重,但诗里呈现的画面却悠然静谧,意境辽阔悠远,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都在简练的语言所创造的镜像中,有强烈的震撼力。

      再读《经过建业》,也是这种感觉:

        六代兴衰曾此地,

        西风露泣白苹花。

        烟波浩渺空亡国,

        杨柳萧条有几家。

        楚塞秋光晴入树,

        浙江残雨晚生霞。

      凄凉处处渔樵路,

      鸟去人归山影斜。

  这首诗与《咸阳怀古》的写法相似,不写前朝的辉煌,只写当下的萧杀,只写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一种末世来临的悲凉,这是他的怀古诗与前人不一样的地方。 

3,

    《唐才子传》写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后任华原尉,再迁龙门令。奋斗了一生,最终只得了县令小官,仕途之路艰难如此。

      刘沧科考一辈子,可见他对此有多么执着。每次落榜,打击一定不小,但几首落榜后的诗却也豁达:

    《下第东归途中书事》:

        峡路谁知倦此情,

        往来多是半年程。

        孤吟洛苑逢春尽,

        几向秦城见月明。

        高柳断烟侵岳影,

        古堤斜日背滩声。

        东归海上有余业,

        牢落田园荒草平。

      再看《下第后怀旧居》:

        几到青门未立名,

        芳时多负故乡情。

        雨余秦苑绿芜合,

        春尽灞原白发生。

        每见山泉长属意,

        终期身事在归耕。

        蘋花覆水曲谿暮,

        独坐钓舟歌月明。

      朋友落榜,刘沧送去安慰,这首《送友人下第东归》,也不见多少悲悲切切:

        漠漠杨花灞岸飞,

        几回倾酒话东归。

        九衢春尽生乡梦,

        千里尘多满客衣。

        流水雨余芳草合,

        空山月晚白云微。

        金门自有西来约,

        莫待萤光照竹扉。

      刘沧及至白发苍苍,终于中了进士,达成心愿,于是有了这首《及第后宴曲江》:

        及第新春选胜游,

        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

        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

        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

        绮陌香车似水流。

      刘沧中进士后,要先在曲江杏园参宴,再去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上题名。这首诗再现了盛会欢乐热闹、豪华的景象,诗人及第后极为激动愉悦的心情展露无遗。他借事、借景抒情,诗里的楼阁、紫毫、柳树、箫声、山影,都在展露诗人的喜悦。诗人似乎在说,拼了一辈子,值了。

4,

      刘沧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说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论古今之事,令人终日不厌”,应该是个不错的人。

      他擅长写七律,宋朝人范晞文在其诗评著作《对床夜语》里谓刘沧“序怀感之意,得讽兴之体”;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亦称其“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清朝金圣叹对刘沧评价也高,他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选评刘沧诗多达15首。

      刘沧和许浑都是晚唐的七律高手,二人有相似之处,而元代诗评家方回则认为刘沧要好于许浑:“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也就是说,许浑太强求对仗工整,而刘沧的律诗自然流畅,有顿挫之特点。不过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挺喜欢刘沧的诗,如前人评之“清丽”,自然流畅,不磕磕绊绊(少用典),意象生动鲜明,写景写心的佳句频出。:

    “人度深秋风叶落,鸟飞残照水烟开”

    “满地莓苔生近水,几株杨柳自成阴”

    “九衢春尽生乡梦,千里尘多满客衣”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三江入海声长在,双鹤啼天影未回”

    “楚塞秋光晴入树,浙江残雨晚生霞”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苔点落花微萼在,叶藏幽鸟碎声闲”

    “人度深秋风叶落,鸟飞残照水烟开”

    “满地莓苔生近水,几株杨柳自成阴”

    “九衢春尽生乡梦,千里尘多满客衣”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三江入海声长在,双鹤啼天影未回”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楚塞秋光晴入树,浙江残雨晚生霞”

    “苔点落花微萼在,叶藏幽鸟碎声闲”

      ……

      这些句子,或辽阔苍远、或幽深静谧、或苦楚凄清、或凝重深沉,感觉都是自然流出,清浅流畅,但色彩搭配、动静搭配都恰到好处。

      刘沧的诗流传下来有100余首,见于《新唐书·艺文志》 《全唐诗》。明朝朱警辑《唐百家诗》、明朝毕效钦辑《十家唐诗》增刻本(实际上是二十二家)、清朝清江标影刻的《唐人五十家小集》等诗歌选集都收录了刘沧的诗,可见他在明清时还是很有影响的,否则“百家”“二十二家”“五十家”里不会有他的诗,毕竟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超过了2500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