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深圳卫视将首播罗振宇与罗永浩的一次对谈,名为《长谈》。据说这次对谈进行了将近9小时。
说实话,我非常期待他们两个的对话。这两个姓罗的胖子可以说是伴随了我的成长,对我的价值观和认知影响深远。
其中一个姓罗的胖子叫罗永浩。江湖人称“老罗”。
老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是在畅销书排行榜单里的《我的奋斗》,成书于2010年。我读到它已经是2012年的事情了。看过这本书和视频之后的我奉老罗为偶像,沉迷于老罗语录和他各种版本的演讲,言必称“老罗曾经说过”,说话行文也有老罗的影子。那个时候的老罗刚刚成立了锤子科技,扬言要做手机。
2013年3月27日,老罗硬着头皮发布了第一版的锤子ROM,三个月之后我把它刷进了我的三星9300。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这个千疮百孔的ROM还是稍稍有些失望的。
不过,这次失望并没有影响我对老罗的喜爱。我依然在2014年5月20号满怀期待的看了T1的发布会并且第一时间花3150预订了一台Smartisan T1。三个月之后,我拿到了手机。一个月之后,它降价了1000块。
如果不是因为买了T1,我压根儿不会相信连买个手机都会受到那么多冷嘲热讽。我特么到现在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只是买了一个手机,竟然会有那么多人说‘我靠,还真有傻逼买锤子’,‘傻逼了吧,刚买了一个月降价1000啊,哈哈哈哈~’。made老子买个手机关你屁事。
抛开这些冷嘲热讽带来的烦恼,每次我拿起手机点开屏幕的时候,都会有种莫名的开心。有的时候点开屏幕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那些图标。当时的T1虽然有各种不足,但作为第一代产品,作为当时的锤粉,真心觉得骄傲,真心觉得老罗没给我们丢脸,对得起我们的等待和坚持。
当时我还发了条微博,细数我对老罗和T1的欣赏,言语之间充满对老罗和T1的热爱。
郑州锤粉群还搞了次聚会,有共同爱好的一群人在线下小聚,让想看到锤子手机的朋友们也感受一下严重缺货的T1。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2014年8月25日,锤子发布了坚果手机,也发布了Smartisan OS 2.0版本。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锤子手机没有以前那么好用了。我发了一条长微博,并且@了老罗和朱萧木,然而并没有什么改变。
虽然在T1后期我开始出现不满的情绪了,我依然坚定的买了T2(主要是因为有800块的代金券,最早买T1的人都有,没错是对那次降价的补偿)。
真正让我对锤子失望透顶的就是这个T2。
刚拿到手就会出现像T1一样的发热,电池不够用。更狠的是,作为一部新款旗舰机,竟然卡。没错,刚开始用就会卡,因为delay了半年时间,导致T2的配置严重落后于当时的旗舰机,指纹快充这些在千元机上都已经实现的在T2上统统没有,连那颗CMOS都是跟T1差不多的落后配件,电池和发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边框全金属无断点的设计看上去十分鸡肋,系统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因为会影响系统流畅性我也没有再打开过。
直到今天这部T2我已经用了一年多,对它也已经完全无语了,基本上全天都在充电,我最快的掉电记录是看视频一个小时,电池从100到0。
现在的我对锤子科技已经彻底失望了。我不再是锤粉,甚至,已经直接跳过路人粉转黑了。爱到深处自然黑嘛。
但对老罗,我的感情还挺复杂的。抛开他做的手机不讲,他以前讲的很多道理都对,他的很多话都对我影响很大,他做手机认真的态度,他在营销方面的天赋和他的那种情怀,我到现在依然认可。但是,手机毕竟是个科技产品,就算现在门槛很低,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的行业。至少在硬件层面,做好真的很难。锤子手机离优秀还有很大差距。至于M1我就不说了,一言以蔽之——“呵呵”。
虽然从锤粉变成了锤黑,但我依然会继续看锤子的发布会,依然会坐在电脑前等着老罗的相声,依然会把老罗放到微博特别关注的分组里。只不过没有以前那样时时刻刻的关注了,同时我也很想跟老罗说一句,“对不起,你TM变了”。
另外一个姓罗的胖子叫罗振宇,自称罗胖。
2017年3月8号,「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在歇了将近俩月之后,终于推出了新的一期,但这期节目不是第五季的开始,而是过去四年的终结。
作为一个周播节目,「罗辑思维」在过去四年时间里推出了204期视频,平均每年51期,一年到头算下来也就52个礼拜,罗胖这个频率不可谓不高。再加上他全年无休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的精准的60秒语音,罗胖死磕自个儿的态度令人佩服。
说实话,每天早上听60秒的语音对我来说都很难坚持,别说反反复复录上几次几十次,再配上图文,并且需要保证质量,这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有一次,罗胖把当天的语音发成了前一天的,我早上一听觉得不对劲,不过没过多久他就发出了勘误,并且罚自己一天不吃饭。抛开「罗辑思维」图文视频的质量不谈,单说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行为,就对得起罗胖一直秉持的“死磕”精神。
哦对了,他还搞过两次跨年演讲,一个人撑起了“一台春晚”。
一个视频节目,一做就是四年204期,其实对于传播知识探讨话题来讲,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能讲的也已经讲了。1月12号最后一期节目「王阳明的心法」,讲了罗胖一直想讲我也一直想听的王阳明,此前罗辑思维也已经推出了熊逸先生的「王阳明:一切心法」。以此结尾,想必罗胖心里也没啥遗憾了。
辞旧迎新,周播的视频节目没有了,“欢迎来到罗辑思维捧场”的开场语没有了,换来的是周一到周五日播的语音节目,时间压缩到10分钟左右,开场语变成了“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作为一个断断续续听了罗辑思维三年多的人,也曾经掏过200块钱买过会员,也曾经向朋友们炫耀过“霸王餐”活动,也曾经差一点就参加了线下活动。在我看来,罗辑思维的转型水到渠成。创业四年的罗胖表面看顺风顺水,但这几年他其实一直在探索,目前的运作模式跟创业初期差别还是挺大的,甚至跟去年投资papi酱的时候,都有很大的不同。
「罗辑思维」现在的模式很清晰,就是一个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商,集结一批各个领域的牛人,搞出一批适合大众的知识类产品让大家付费购买,形成一个个小社群。
个人认为知识付费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产品够不够好。这跟实体经济是一样的,好的商品会有品牌溢价 ,「罗辑思维」 的「得到」App上架的付费知识产品内容虽然不是自己做的,但「罗辑思维」节目有口皆碑,罗胖的人格魅力有口皆碑,再加上内容生产者的口碑,至少会吸引一波人围观,至于买不买要看观众们是否觉得真心需要是否觉得值回票价。
另外一点就是能否可持续。现在所有的付费知识产品都还没有满一年,打开率和复购率是衡量是否可持续的指标。毕竟我们大概都有过“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感触,也都有过在多看阅读下载一本书在网易公开课打开一门课在百词斩添加计划背单词在Keep上加入一门训练课,最后却无疾而终的经验。
谁都不能保证花199买了一年的课程,自己能坚持着学习多久能从这课程里学到多少东西。
但知识付费好像已经进入了一个风口,不管结果怎样,先冲进去再说,于是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种产品,相对来讲「罗辑思维」出品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而「罗辑思维」节目本身,也不可避免的转向和旗下各种付费知识产品一样的模式,以适应大众日益碎片化的生活。
十分钟的节目配以文稿,讲解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点,这样的节目可能没有以往视频节目更具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能吸引人,但却有效的提取了更干的干货,对于学习效率来讲是一种提升,但不可避免的会流失掉一部分粉丝,毕竟很多人是冲着看罗胖在节目里讲故事讲道理去的。
也许当年罗胖创立「罗辑思维」的时候,也想不到自己会走到这一步,想不到自己会跟合伙人分道扬镳,想不到会被田溯宁先生一句话点醒,减掉了枝枝蔓蔓,专注做“翰林院”。
「乘风破浪」里阿浪偷偷告诉小马, 这个世界是会变的。罗胖也说过“从现在起,没有人会生活在他诞生时所看到的那个社会,也没有人会死在他曾经为之工作一生的那个世界。”既然改变在所难免,就一起拥抱变化吧。当然也可以拿把枪敲开罗胖的家门,对着他开一枪,然后吐口唾沫说“made你变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老罗和罗胖。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生活纷纷扰扰,还好有这两个姓罗的胖子给我一点点安慰」。老罗插科打诨式的语录和罗胖一本正经式的说教,也算是陪我度过了漫长岁月。
最近的老罗沉迷于在微博上回答问题和在陌陌上做直播,我并没有花1块钱围观任何问题,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守着电脑手机等着看老罗的直播。
罗胖的第五季《罗辑思维》在听了三期以后也已经弃了,每天早晨六点半的语音更是很久没有点开过。
在与他们“耳鬓厮磨“了几年之后,终究渐行渐远。
不管是大时代还是小日子,都在随着时间变迁。相逢四年,过程中我和他们两个也都在变。是我曾经那么相信的两个人,让我变得不再那么盲目,不再那么笃定的相信某个人。
期待他们的《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