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为了高考,老师每个同学写一篇论文,这个通知一早就下发了。结果,昨天,她突然收到孩子的消息,要求她根据他写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手稿,把论文写好,以便交给老师。因为这关乎高考,所以,如果妈妈不帮他,他就不能参加高考了。
一听到这个要求,陈姐气坏了。已经是个上高中,即将考大学的人,居然可以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此不上心,而把责任推给妈妈。愤怒之下,她把孩子狠狠批评一顿,勒令他自己完成。结果孩子奔溃了,说了如下的话。
“我本来是无目标,生活无望的人,我没自杀是因为我没胆量。我考大学纯是为了你们,所以呢,如果你不帮我,那我就不考了吧。因为你们本来就不在乎我,我本来就是个多余的人。”
这下可把陈姐吓坏了。
这个孩子的情况我大致是知道的。陈姐在孩子两岁时离婚,之后一人带着孩子工作生活。因为工作繁忙,全心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加上一个人带孩子力不从心,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爱。后来她又再婚,生了第二个孩子。分给这个大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这个孩子一直是比较叛逆,每天除了游戏还是游戏,陈姐想尽了各种办法,不能让他戒除游戏,于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结果现在快高考了,闹了这么一出。
仔细想来,这个孩子的叛逆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关注,缺乏安全感。在陈姐重新组建的家庭里,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孩子感受到不被爱,于是沉迷于游戏以期逃避现实,顺便测试一下妈妈对他的关注度。
开始时,妈妈对于他一直玩游戏的态度,十分反对,于是常常冲突吵架,孩子的小心思里也许是希望妈妈干涉的,但就算妈妈干涉这个事情可以使他略感安慰,但是当他沉迷于游戏中时,可顾不得妈妈的关心。于是反对、吵架过后,一旦无计可施,妈妈也就消停了,只能转而接受现实,谋求安定的家庭环境。
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又再次出现了孤独,不受关注的感觉。于是,玩游戏不再使他满足,他只能借助于一次又一次惹恼妈妈,获得一些负面的连接,以证明他是有人爱的。尽管这会让妈妈越来越失望。
所以,我忽然意识到,叛逆的孩子,是一个孤独的自毁者。对于一个从小遭遇家庭离异的孩子,本身缺乏安全感,对于母亲新成立的家庭,怀着天然的敌意。当他不能阻止母亲结婚生子,有新的弟弟妹妹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毁之路,以谋求母亲的关注。
就像这个孩子,他往往是用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来试探母爱,试图找到母亲放弃自己的证据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所以母亲处理的方式特别要小心,否则,一旦中计,孩子的行为更往深渊里滑,就算他滑到底,他还可以充满抱怨,责怪母亲的不够关心才让他走上这条道的。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没有掌控自己前途的能力的。这个案子里,如果陈姐希望这个孩子自己能够更有责任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用责骂加放弃的方式,一定是不能达成她想要达成的目标,反而使孩子有借口继续坠落。
所以,父母一定要洞察关于孩子无理要求背后的心理动机。比如,这个孩子的话里,关键字就是“多余的人”以及“我是为你们而考大学的”这两句话。所以,妈妈一定要仔细思考,为什么他认识自己是多余的人?为什么他是为父母考大学的?他是怎么样有这两项认识的,显然,如何修正他的认知,这才是处理这起争端的关键点。
所以,要破除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我是为你们而考大学的”这两项认知。因为,如果他的确是“多余的人”,父母不理他的诉求就刚好证明这一点,如果他认定他是为父母而考大学的,那么他要求父母帮他写论文,也就是合理的。
对于陈姐,我提出了一些特别具体的沟通建议。
但是其实叛逆的孩子,或多或少是因为受到的关注太少,爱不够。所以一个人孤独的存在于自己的世界,然后千方百计制造出一点声音,以期获得这个世界的关注,获得亲人的关注和爱,或者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但是这些声音,对于身边人来说,也许并不是那么动听悦耳,甚至可以引起更深的厌恶和嫌弃,从而使目标与方法背道而弛。
做父母的,当然不能指望叛逆的孩子能够有觉悟,自动消除内心的不满,还是应该更多的体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而后一步步释疑,多加关注,给到孩子满满的爱的证明,那时,这些噪音也许就会自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