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犯错,家长被请到学校司空见惯;但这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如果学生自尊心较强,这种“请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加剧矛盾。
“请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无外是打“感情牌”,或者叫“亲情牌”,教师出发点有意无意地含有些“威胁”成份。
学生在校犯错误,绝不是一件光彩事情,把家长请来学校,等于让孩子“出丑”,给家长“难堪”。这种做法也许有效,但却不高明。
首先它拉远了师生间距离,其次它放大了问题严重性,再次,它有可能伤及学生自尊,以致挫伤自尊心;最后,它也许会让学生轻视老师,小瞧了老师解决问题缺乏技巧。
今天早晨,我收到一位学生家长发给我的一条信息,他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心结,处理办法巧妙而有效果。
刚下过雪,早晨天气寒冷,他路过学校门口,看到一个孩子站在大门前瑟瑟发抖,头梗着,与家长、老师对峙着,很显然这是一起“请家长”事件。
他走到近前,从保卫科人员嘴里了解了情况,然后,走到同学面前,拍了拍他肩膀,说道:“小同学,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地方,犯了错误,只要改了就好了!”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犯了错误因为认识上缺陷和心智上不成熟,他并不能意识到所犯错误;即使认识到有错误,他也希望得到老师原谅。
“请家长”有些小题大做,况且天冷路滑,家长来学校实属不易,内心抵触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有一位陌生人告诉他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地方,该学生立即觉得情感上有了“外援”,心里有了底气,于是挺起了腰杆。
永远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不管是陌生人,还是家长,甚或老师都应当努力采取的视角。
这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和心智特征决定的。只有当学生把另一个人在心理上当作“自己人”时,他才会与老师合作,配合家长和老师接受教育。
当然,这里面老师也许会遭遇委屈;尝试、挑战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这也正是教师自我成长最好的途径。从这个层面上说,处理一个“问题”学生又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那个孩子心理上得到了支援,胸中那股冤气也就坚持不住了,眼睛里对他也流露出些许善意。
那位同志又趁热打铁,说:“孩子,现代社会没有文化可不行啊,必须努力学习!高中三年是你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它可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啊。”
教育的智慧是寻找时机,把握时机,运用时机。就像理解真理,如果你没有相似的情境,真理在那里也就是一句普通的话,如果进入了那个情境,你会发现,那一句话为什么那么不朽了。
抓住那些最能打动学生的时机,进行教育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育时机。
这位同志的话,我相信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说过,每一位孩子也都听过,但是我也相信,这个学生今天听的这句话,一定会让他更容易接受,并且记忆深刻,甚至化为行动。
一个孩子的改变首先是由于心智的转变。教师或者家长教育的智慧其实都是在努力地寻找这种教育时机。这种教育的最佳时机它和给予人生的机会一样,非常稀缺,也容易错过。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面对“问题”学生千万不要简单粗暴。未雨绸缪永远比亡羊补牢好,顺势而为永远比严防死守好。
那位学生高高兴兴地去上教室听课了。一场教育或者成长的“危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家长、老师也的确应当努力提升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许多学生之所以恶习难改,屡教不改,那不是秉性问题,大多是方法策略问题;而许多老师却常把它归于学生秉性问题!
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情、体谅、宽容、理解学生,从心理上让学生把老师、家长当作“自己人”,你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