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在群里看听大家提到这个词“爱自己”,尤其是女孩子,妈妈们,时不时的蹦出来:我们女人不容易,要好好爱自己哦!“爱自己”往往是疯狂购物的前奏......
有时候困惑,怎么叫爱自己呢?如何能称得上爱自己?不给自己买衣服买包买化妆品,就不是爱自己了吗?
作为一个物质女和没见过世面的女人,我其实也不太有资格说什么。瞎说吧。
二
我个人感觉,人都有不同阶段,但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说:人需要满足底下的一个层级需求,才能继续追求更好的目标,大体意思:没吃饱喝足过,没见识过拥有过满足过,很难对物质抱有清淡的无欲无求境界。
我从小物质不算充足,家里之前辉煌,中途家境衰落,而后稍微好转,所以富足、窘困都一一体味过,年幼时候懵懂无知,而长大后才慢慢了解父母当时的压力、心酸和无奈,我至今感激父母:即使在最窘困的时候,他们也未曾苛待我,甚至是相当宠溺我,包容我任性的愿望和需求,高中时候懂得美为何物,追求美好衣物,每件抄起来都是几百(15年前几百还是很值钱的),母亲也尽力满足我,让我在即使生长于普通家庭,也从不觉得缺失过什么,一直都自信满满。
上了大学,我所在宿舍的室友,家境都非常好,胜过我家好几个层次;但我从未觉得窘迫或拘谨,一直从容大方。后来喜欢做兼职,挣的钱来旅行,买化妆品衣服,狠狠满足过自己一阵子(一个月兼职所得3000-4000,加上父母给生活费我都能花光),然后就对物质看的比较淡了。
后来刚毕业时候做销售,经常出入豪华场所,送人和自留都是极其奢侈品,带我入门的同事总是诧异:为何我对这些没什么感觉,不沉醉也不排斥,淡淡的....大概也源于曾经彻底的满足。
三
说了这么多废话,大概意思是:
在某一个阶段你缺乏的,没有及时得到的东西,在日后一定会找你来讨债,或许是未曾满足的母爱,或许是未曾填满的物质欲望,或许是始终彷徨若失的感情。被硬生生阻断的,切掉的,都会扭曲成一个难看的姿势,夜深梦回来进到你的心里。
我们能做到的,大概只有以己之力,弥补上那个缺口,没人赠与的那个玩具,自己为自己买下;没人给予的安全感,自己给,或者终有一个人给。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也终于敢承认:自己那么爱钱,那么热衷于理财,究竟为何--究其源头,还是幼年。
即使父母满足了我的物质,而他们对于生活的恐慌、彷徨无力,也深深的映入了年幼敏感的心头。
我在懵懂之中种下一颗种子:我想要有钱,我想要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财富,让自己过上富足、安定、笃定的生活。
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并不为过。
父亲做生意,勤劳勇敢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开始几年的辉煌,生意很好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就上万,就算除去了成本,利润也相当客观。忘了说,父亲开始就是卖衣服的。
而他的大手大脚、不善理财、虚荣和挥霍,也一样让我们的日子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都不那么好过。
我见过母亲抱头痛哭的眼泪,那么烫,那么烫,一直烫到我心里去。
人都说,一个人找伴侣,都是照着自己的异性父母来找的,如果认同父母,就会找一个和他/她相似性格的,如果不认同,就会找一个截然相反的类型。
我就是后者。
我恨透了父亲的不安定、虚荣和暴躁。于是我找的男人,稳定如一碗温开水,不知道虚荣为何物,脾气一直很温和。
他和他的家庭,令我觉得踏实无比,可以每夜安眠。
我同样不能认同母亲,我觉得她:软弱无能、不够坚强、只会逃避当鸵鸟。
我成为了和母亲截然相反的类型:我坚强果断、冷硬的像块石头、即使把自己逼死也咬着牙迎头而上。
我知道,父母已经做了,在当时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最好的举动,而且他们一直把我保护的照料的很好。
但我无可避免的,成为他们镜子的另一面,折射出那诡异的一面来。
五
我不是抱怨,而是感恩。
你所经历的一切,所疼过的爱过的摔过的流过泪的,都让你越来越成为你--那个独一无二的你,那个既美好坚强也丑陋懦弱的你。
正如幼年的阴影,种下了我对金钱的恐惧和不安,也同时换来了我对掌控人生和金钱的满满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正因为富有过,窘迫过,才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自己也变得更有弹性。我大牌也穿得,并不骄奢,路边摊也穿得,并不羞耻。
正因为有过缺钱的体会,我更能够体会许多人的无奈和煎熬,会更加想把“老百姓的理财”这一概念传播给更多人。
我也真的惊喜的看见,很多人真的通过理财,梳理了自己的人生,把这作为一个起点,找到了成长的契机和信心。
这实在是美好的事情。
目前我还走在“变得有钱”的道路上,财富自由的终极目标,离我还是很远很远。
我不着急,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