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爸爸妈妈们,虽说没有几十年前那么地溺爱孩子,但依然在任何事情上都忍不住插手。
尤其是孩子较小的时候,无论是出于关心、爱护、怕孩子受伤、掌控欲等任何原因,家长们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 - 即在事情发生前、或者刚发生,就出手进行了干涉。
“我是为了孩子好”这句经常被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也同样会在这种场景中被拿出来用。
没错,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家长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毕竟不让孩子受伤、不让孩子劳累、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种种黑暗,怎么看都没什么问题。
但要真是这样的话,我也就不用写这篇文章了 - 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教育方法的长期影响,就是会让孩子变得无能。
首先明确两个词:主动学习、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意味着遇到事情,自己能够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即使是寻求帮助,也能够尽可能地把问题描述清楚、问对方向;而被动学习则是遇到问题后,等着别人来告诉你答案,喂一点、吃一点,吃一点、学一点,不会主动思考。
讲一个美术学院的故事。
有一位教精细素描的老师,每次上课的方式都很固定:拿出要素描的物体,按照考试的严格要求,给学生3小时时间绘画。3小时过后,所有人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讨论哪里好、哪里不好,一起做总结。
久而久之,这个班的学生就有意见了,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看不到这个老师的水平,基本上作品都是大家自己在相互总结讨论,平时也看不到老师的作品,于是对这位老师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第二个原因则是,其他班的授课方式是边画边改,老师一直在巡视,看到哪个学生有点问题,当场指出并让他们改正,这样每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能产出较高质量的作品;这样这个班的学生们也非常羡慕。
于是,这件事就被学生们反映到校长那里去了。
在校长和这位老师进行了一次长谈、把学生们的意见也都反馈给了她之后,这位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在下一节课照样心平气和的走进了教室,学生们也都忐忑不安的等待着她的爆发。
谁想到,老师却说:这节课我们稍稍做一点改变,我会和你们一起作画,作品的要求和你们一样,但我只用一个小时,你们照常用3小时的时间来绘画;时间到了之后,我们再来一起总结、讨论。
于是,这节课开始了。
老师果然用1小时就完成了画作,待3小时结束后,学生们和老师的作品全都贴到了黑板上,大家这才发现,老师的作品简直完美的无可挑剔,而且这还是只用一小时的时间画出来的;这下,学生们对老师的实力才有了重新的认识。
这位老师这时候说道:
大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授课。
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自己总结、自己学会如何分析一副画作,并且只有开动大脑总结出的问题和知识,才能真的被吸收。
如果我也是在你们刚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指指点点,当下的结果可能会很好看,但这样过去一年之后,我相信你们的水平还是会停留在同样的阶段 - 因为你们都在等着我的意见和指导,不会主动去找问题。
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毕业后,这个班的学生都考进了重点院校,在老师的“独有”教育方法中提升了自己。
这个道理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样的。
比如小孩子在公交车上吃零食,吃完了就和旁边的小伙伴打闹,不小心把零食袋子掉在了地上。
这时候,如果旁边的家长立刻就替孩子捡起了垃圾,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学会自己要去收拾垃圾。
如果家长立刻就命令孩子说:去把垃圾捡起来;那么孩子只学会了在家长的命令、告知下去被动地执行。
如果家长此时多些耐心,多等一等,只要这个垃圾还没有给其他乘客带来不好的影响,就耐心地等到下车前。
如果孩子还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意识到要捡起垃圾,那么家长再开口让孩子捡也不迟。
这个等待的期间,就是让孩子锻炼主动学习能力的时候 - 孩子很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注意到自己掉了垃圾,并且捡了起来,这时候如果家长适当地加以表扬,就会帮助孩子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而不是每一次都等着家长帮他们善后了。
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不光是少了一份积极性、效率低,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久而久之,当然就会变得无能了。
最后,想对所有的爸爸妈妈们说:关心爱护孩子是没有错的,但请克制住自己的嘴和手,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再给他们多一些信心和机会,你们最终总能发现,孩子的能力超乎你们的想象~
我是十工羽,专注分享育儿经验与个人成长干货
如果这篇对你有用,请将它分享给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