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开始使用可以追溯到汉代,并在以后各个朝代都有铸造,但其只在小范围内流通。到明代后,银锭才大范围流通,但此时其仍不是法定货币;到清代以后,银锭在流通环节流通并作为主要货币。
银锭在用白银熔铸成特定形状的定后,才得以流通,他通常以两为单位,一两白银抵一千文(铜钱)。明代银锭主要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即通常叫的“银元宝”。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也有碎银作为小额交易的货币。
银锭分为: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5元至3.5元之间,以中间价3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1132.5元,按此推算在很多古典故事中描述的十量银子,确实是笔可观的数字,难怪一些贪婪者见到别人给的十两银子,神色是如此的贪婪。
作为最奇特的货币——银锭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银锭很少,是因为1933年废两改元和1935年的法币推行,银锭基本上被政府部门收为国有,并重新铸造出了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