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应该用魏碑写,很笨拙,很木讷,很朴素,没有任何线条的美在里面。--蒋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其达济天下的圣人心而历来深得人心,尤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特意找来几张图片对比,想要去了解蒋勋说的,笨拙,木讷和朴素。
这样对比着看,好像的确是1和3更能体现诗中的意境。一位暮年的老人,行走已经不便,不能追赶孩童,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回想这乱世中每个人都在艰难求生,心情沉重而没有了意气风发。蒋勋说用魏碑去书写杜甫的诗,是一种美学的体现,这里的美学是“合适”。上面的五份书法,在不考虑内容的情况下,单单看字,都是美的,如果考虑文本的意境,其中的美就会不一样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蒋勋在写李白和杜甫的单篇时会时常提及双方,下面这一段是就“愁”的对比:
杜甫的愁与李白的愁很不一样,李白的愁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杜甫的愁是因为他感觉到繁华盛世已经过去了,民间的疾苦时时在扰动他的心灵。
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忧愁;有一种是觉得心情烦乱,生命有一种茫然;有一种忧愁可能是到了医院,看到有人生病,或者看到路边有人穷困。
对于李白来说,忧愁是在人生现象里不可解的一种本质的忧愁,对于杜甫来讲,忧愁是在人世间跑来跑去,怎么奔忙都觉得无法解决的忧愁。
在人的一生中,一般来说是可以体会到这两种忧愁的,但是忧愁的时间长短和程度深浅是会因人而异的。多半来说上了年纪以后,就会更加能够体会到杜甫的忧愁,此时自己在学业,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有了成绩和失败,看到的人事已多则忧愁就倾向于生活里的事情了。有时候忙着尘世中的生存,也就很少再去思考生命本质,由此产生的忧愁也就相应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