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值得专注

贞元教育实习老师〡张红


这一周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各类专业无处不在,眼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感,真的如影相随。内心除了怀揣敬畏去感受这一切的美好,就是用心学习,用心感悟,容不得自己在教研中出现任何思维游离,在听课学习中更是和知识产生碰撞,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产生碰撞。


一、专业,存在于共读里


初见江子校长,他手里拿着一本刚刚共读结束的《论语新解》,他面含微笑鼓励我:有兴趣的话可读来试试。待一切安置就绪后,立即网购了三本正在共读的书籍:《德语诗学文选》、《这才是数学》、《论语新解》。


打开《论语新解》这本书,完全一种傻眼的状态,里面的文字没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可是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却完全搞不懂。尽管里面还有很多注解,但是仍然把自己隔离在智力正常发挥范围之外,一副蒙圈加头疼状。


还好,江子校长及时带领,用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奥的道理,让我从中受益匪浅,现结合生活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首先想到的是我自己。我选择贞元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想真正体验这个卓越课程的魅力,想让自己在专业上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这个想法我几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迟迟没有行动,如今终于如愿了,内心更多的是狂喜。接下来就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那份初心,听课、共读、参加各教研组教研,多思考,多发现。尤其要跟着各位老师学习如何温和而又坚定地对待孩子们的各种突发事件。学习无止境,成长无界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然我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以前的一切所谓经验都要清空为0,怀揣空杯心态,面对一切接踵而至的新事物。学习即是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积累出更多的经验,然后再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真正让自己成为专业型的人才。


跟着文综组共读《德语诗学文选》,我了解到悲剧为何会引起我们的快感,这种快感指的是理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快乐。从本能上讲,一些怪异的事情总会勾粉无数,把阅读者的吸引力牢牢把握手中,并能理性决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程度,即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同情心,同情心越强烈就意味着对一切的洞察力越深刻。


跟着理综组共读的是《这才是数学》收获如下:

1.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多元化评价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2.对每一个孩子的评估要放在平时,时时处处伴随着每一节课,而不是仅放在期末。评估要有价值,有意义。它不是终结性的、外在性的评价。

3.谁在真正的引导孩子成长,谁才有资格评估孩子的点滴进步。

4.课堂中一定要达到核心观念建构生成,核心技能要掌握牢固,课堂互动要饱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孩子们的人格发展。

5.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科理念,核心理论,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孩子发明数学,创造数学,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6.老师要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设置一些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7.老师的观念转变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创造才能更自由。

8.平时只要观念建构牢固,解答各类题型都会易如反掌。

9.鼓励孩子们分组挑战,由易到难,让他们在不断挑战、不断鼓励中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10.激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以他们的学习状态为基准去操作。可以让他们做小讲师,调动其积极性;也可以提前补,让其在课堂中品尝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写数学小论文,参与各种演讲…...

11.对任何一个学生一定要做到不放弃,不抛弃。

12.引入良性竞争,既能相互竞争又能相互欣赏,对于擅长独立钻研的孩子,要表扬;对于善于做领袖,热心帮助同学的孩子(即好为人师者),也要及时表扬。多元发展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老师看到,就是引导其他孩子看到,引导孩子要有分寸感。

13.外界的东西是次要的,内心的体验才是重要的,好玩儿才会更重要。


二、专业,存在于课堂中


每天听宋老师的数学课已经成为常态,她的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紧凑,语言简练,但是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每一句追问背后都隐藏着下一个亟待解决的知识点。在一个个问题链的设置中,逐步突破一个个认知冲突。在达成共识的之前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宋老师总是耐心十足,等待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在经验,从而便获得了一个个令人欣喜的精彩观念。


另外,她还特别注意一题多解,课堂中不断追问还有其它方法吗?正因为有了这样反复的“强势攻击”,才逼得他们一次次投入深度思考。如:1.38×1.2×0.5这道题需要利用简便计算去解决,孩子们大脑生发的智慧如下:

(1)结合情景故事解决(暂时把题目中的数字化为整数),如利用立体模型,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教室内几个书架里存放的图书…...

(2)从结果观察;

(3)从算式的简便性来解决。

分析挑战单中出现的问题时,出现了32×0.125=(0.125×4)×(8×0.125)这种现象,宋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激发他们展开对话,最终发现可以从算式的基本结构中比较,从结果比较,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本形式上加以分析和区别。


周三还听了七年级和四年级两节数学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如七年级黄老师的《负数的认识和数轴》要实现的是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数轴的三要素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在讨论中一步步逼出来,而不是老师的填鸭式硬塞,从而形成了内在观念动态化的建构历程。


四年级赵老师的《亩 分 公顷和平方千米》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甲骨文“亩”、“分”和“顷”的引入,令这些方方正正的文字显得更加灵动,有生气。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样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始终从矩阵图中构造建构生成。浪漫感知中,精确也在不断攀升。


专业,还存在于每一位语文老师日不间断的晨诵中,星星老师的科学课动手实验上,跆拳道老师的赛场上,器乐老师的吉他弹奏中,英语老师的流利口语中,美术老师的笔尖处,操场中孩子们脚下的足球里…...这些处处流淌的专业令人赏心悦目,又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专业,存在于评课中


在数学评课中江子校长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1.知识不是客观地摆在书本上的,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来的,不能强塞(真正在建构中生成的知识才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最终生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这样的建构历程其实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有了如此灵活、牢固的地基无论何种考试能奈孩子们何?)。


2.大浪漫课并不是要把每一部分核心内容都弄通透,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这类大浪漫课,重点是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不是精确地去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具体讨论,可以从课堂引向课下,不要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上。


3.课堂中有两种人要严格控制自己的语言,一类是善说的人(这类人容易把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从而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成标准的一言堂);另一类是明知道自己不善说,却总是担心说的不够清楚的人(这类人容易固化孩子们的思维,阻止他们的发展)。


4.课堂中如果出现了与本节课相关,但是回答又有点困难的问题(即瞬间尬聊)时,老师可以临时充当一个质疑者,把沉闷的思维流及时疏通(课堂中不乏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所以老师的及时提问无疑是给课堂注入一股活水,令课堂增加活力,获得新生,又能对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解决)。


5.挑战单的制定必须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在挑战单中找出典型问题,在课堂中基于此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即儿童内在观念的诞生内化为已有经验,成功把背景观念荣升为前景观念)。


6.课堂中要让孩子们拥有内在的高度自由(即思维放飞,和问题不断产生碰撞,不断引发思考方面的自由)。


7.探索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时除了结合图形构造出单位正方形外,还要展开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形成动态构建,并和日常生活经验(即已有经验)打通。


其实江子校长在评课中还有很多精彩观念,只可惜有的被我一笔带过。


宋老师提点我:三类目标制定背后遵循的原理,不管何类目标都要结合挑战单来定,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无论何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A类目标一般是指挑战单中已达成的目标,B类目标是指这节课重点要达成的目标,C类目标是指与未来某个知识点相连的目标。这样的指点令我醍醐灌顶,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误区之中,尤其是C类目标,一直使用的是“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数感”、“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等之类的万金油式目标。有了这样的方向,我不再迷茫无助,不再混沌一片。


美好弥漫于贞元学校的角角落落,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估计唯一拒绝不了的就是成长了。专业、专注、专心,努力让自己成为专业型复合人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