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人,但我喜欢吃面,切确地来说,是喜欢吃粉。面和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印象里,老街上总是有一种粉特别好吃,直接拌酱油就能吃,至今没知道它的做法,其他地方没有,只有老家街上菜市场的街上才有,和水籺做法有点类似,又比广东肠粉瘦长很多,如果吃过老友粉,可能会知道。
老家南方早上喜喝粥,晚上吃米饭,中午常常随便将就,要不就是吃着早上剩下的粥配咸菜,要不就是下个面条,放个蛋,配个自家种的青菜,清单、简单便是面条最好的味道。
彼时还小,不常做饭,唯一会做的就是煮面条,但煮的始终没有家里人做的好吃。听说常吃面条的人会变得聪明,不知真假,也许是想出来无聊话语罢了,没去过的地方总是充满神秘的想象与遥远的记忆,没经历过的总是掺和着深远印象及莫名的艳羡。
因为喜欢吃粉,母亲总是说我适合北方,那么喜欢吃面食。
来了北方,其实我并不适应,这里的面条做法和南方是不一样的,就连超市卖的鸡蛋面和挂面都有不同种类之分,占比也不一样,好在出名的面条全国统一,买回来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以前上初中时,一到节假日,和同学约着出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云吞,就幸福的不得了,看着它从最初的四块钱涨到现在的十多块,云吞的味道没有变,吃到的频次越来越少。拌在汤里的辣椒酱也是特别的,搅入汤里特别入味。相比福旺云吞,不相上下。后来其他地方没怎么能吃到这种辣椒酱,直到后来吃到了沙县的辣椒酱,相似又不尽相同。
上了高中,老校区对面开过一家螺蛳粉,那时也是四块五钱一份,分量很足,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了就会奖励自己吃一份,既开心,也自在。虽然当时花钱比较节约,但是能吃到螺蛳粉还是很开心,但店里常常人满,不好等。而粉也是由扁变圆,逐渐形成了现在似乎全国都统一的风格。
还有一家店的粉也好吃,那时下午5点多放学,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很多同学就绕着县城的江边跑步,我也加入了跑步大队,在跑完之后,累的寻一家吃食店,偶然发现了一家桂林米粉店,装修还算是可以,桌椅是配套的,印着紫色的木花,桌子上简单的摆着一盒纸巾,点了一份叉烧桂林米粉后,一发不可收拾,分量虽然不多,也能吃得刚刚七八分饱,底料类似,特制的酱料搭配搅拌,配上一碗大骨清汤,实在是舌尖上的美味不过如此了。后来就时长光顾这家店,当跑完步或者是寻得一个放假的日子,总是要尝上一口。
那时的美食还没有现在这般丰富,多的是拉车小摊上的炒泡面什么的,两块钱一份,在校门口摆着。学校食堂的菜几乎没有油水,吃的尽管多,但饿的也十分快,基本全素。所以晚上下课后9点多,再从学校门口买上一份炒泡面,也是枯燥的学习生涯里的沁心惬意的能量补充站了。
后来吃了很多不一样的粉,沙茶面、牛肉面、兰州拉面、炸酱面等等,终究还是最喜欢我的清汤面,简单的青菜、鸡蛋,拌上辣椒酱,最简单的也是最珍贵的。
工作在外,不常回老家,因为疫情已经快一年半多没得回去了。记得去年回老家的时候,恰好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在家,老爸平常难得下厨,中午突然煮了一锅面条,做了两人份,放了两个大鸭蛋,放了油麦菜和小葱。做完端过来的时候,我的大碗里是两个完整的大鸭蛋,铺满了青菜,我说要把一个鸭蛋给他,他说他不想吃,嗖嗖地把面条吃完了,留下我呆呆地看着这两个大鸭蛋。
或许,家人一直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愿意将就你吃什么,我们也知道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喜欢吃,而是想把好的东西留给你,那些盛进碗里的,夹到你面前的,都有一个名字,叫“父母的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