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标共读分享|心得感受(一)
首次参加新网师线上共读,比起兴奋更多的是紧张。虽说是紧张,那也隐藏了我的在意。开播后,完全被贾老师如此磁性的声音吸引,被他不那么生硬刻板的声音再次激发出听课的热情。但听完课之后,对于我而言,我是感觉到课容量非常大的。听课过程中,想记笔记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是记了部分,没记全。于是课下产生了先听回放补充笔记、再写打卡日记的想法。然而心里盘算的事情越在意就越会被各种事情所阻挠,越想打卡越打不了卡的“郁闷”,终于在我今天看到唐老师的打卡提醒后无法再堆积了。再加上网师新学员袁刚老师今天分享中的那句话:“解决郁闷的方式就是把它释放出来”对我的提示,我不得不放下生活的“重担与琐碎”逼自己重新观看回放,然后寻找自己观课时候的触动点。
再次听回放,越是能感受到贾老师备课的用心,虽然有些小紧张或是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小问题,丝毫不影响他这次共享对我的影响。那么我想记录的心得就先从【走近课标】开始。回顾贾老师自己如何走近课标的历程,我感受到了老师是在给我们展示他对课标的思考过程,由最初的百度所关注的字眼“应学习的学科总和、进程与安排等”而认为的“课程就是教教材”到刚加入新网师通过《静悄悄的革命》所体会到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经验的过程”再到研课时受〖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启发而领悟到的“课程是有老师、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添加资源,体验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有思考有展示的过程”最后到他对百度到的课标有了重新的审视与理解总结出的变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贾老师的这一整个认知历程,使得他最终认为:“课程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教师与学生要共同穿越的一个知识旅程。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背景,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寻求解决答案,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豁然开朗,最终形成认识,建构出新的经验。” 再次去倾听去感受贾老师对课程的理解,真是心生佩服,总结得太好了。这个总结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课程的魅力所在,也帮助我理解了唐老师在课上对“什么是课程”做回应时于互动面板中所发出的“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穿越的过程,有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原来如此啊!妙极了!
贾老师语重心长道: “与专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缺乏认知工具,只停留在原有经验上。我们应该对着标准答案,提升对概念的理解,自己建构出对课标的新的理解。”在直播回放中再次听到这句话,我觉得这就是我听这堂共享课的一个新的使命,我得经过这一学习过程有自己对课标的新的理解。现将我的理解表述出来,还请大家指正和完善: 课程不仅是动词,而且是使役动词,它使得师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而变得心潮澎湃、脑洞大开。课程基于教材,但远远超越教材本身,是师生通过教材进行由浅入深的对话,是师生互相启发的认知体验,是师生共同拥抱全新视野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