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病初愈,许是心理也有些脆弱,总不待见一些给大人看的作品。反倒是韩国作家黄善美的儿童作品《恩实啊,别害怕》给了我一份惊喜,小文不长,足够我一口气看完;小文有趣,足够我一口气溜完;小文流畅,足够我一口气顺完。所以迫不及待地来写一写,心中不吐不快的一、二、三、四。这是所有读书人最爱的部份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孩子的恐惧,我们真的关心过吗?
以下这段是作者写在书的前言部份:
有一次朋友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给我听。“我去上学时最害怕经过傻子叔的家,因为总担心他会对我做什么,从牛旁边过去也觉得特别恐怖,只要我一想过去,那头牛就噌地站起来。光是想一想,现在心还会怦怦跳。”于是,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有一位失去了双腿拄着拐杖的大叔,他每天都坐在大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很害怕从他面前走过。还有村子里四处乱逛的母鸡也让我挺害怕的,那时我想大概只有我这么痛苦吧。
不错,这个故事正是融合了黄善美自己与朋友的生活经历写就的。《恩实啊,别害怕》中正是写了让小恩实无比害怕的如:大黄牛、老母鸡、一条被铁链拴着的看家狗和一个从未正面见过的傻子叔。黄善美在前言中写道:在听到朋友的故事之前我并不知道,大部份孩子都要克服心理恐惧,才能一点一点长大,也就是这样的经验使如我这般的胆小鬼也渐渐地长大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和黄善美想的一样,觉得这个生活在乡村,整日与黄牛、老母鸡相熟的孩子害怕黄牛、老母鸡是一件不多见的事。但看了黄善美从孩子的角度精心、细致的刻画后,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少离谱。自己像书中那个说“一个人走也没什么,恩实长大了嘛!”的妈妈一样的无知,还自觉这是一种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到妈妈说“那母鸡有什么好怕的呀!”,妈妈们是不是很有一种代入感,自己是不是也在某个场景说过类似的话,觉得有什么好怕的嘛!但这句话往往不能给孩子以安慰,反倒把孩子的心从妈妈身边推得更远了。下次害怕也不来说,因为妈妈不但不理解,还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怠慢。就像恩实在书中反驳的:“怎么不害怕呀?因为妈妈是大人才这么说!”
大家在孩子面对各种困难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妈妈,觉得这些不值得一提,更有甚者,可能看完全书还觉得这有什么,最后恩实不是克服了,不是比原来更强大了,不是达到了妈妈们暗地里想要的效果,这不就是放手想要的结果吗,不是更独立了吗?独立是什么?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下,是全然放手,在孩子面对困难时旁观,还是我们陪着走了一程,站在身后,让孩子面对困难时,回身有个鼓励的眼神,让她觉得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不是被不认可的。同样是所谓的独立,内心的强大,是不是更重要,知道自己是可以的,知道妈妈也觉得自己是可以的,和被全然放手,去独自面对,我想这两种独立是不一样的吧。
大家可以看一下书中的两处图,图中插画师也全然体会到了恩实内心的恐惧,母鸡真是太可怕了,展开翅膀时甚至比恩实大多了,我想这里插画师是精准的把恩实内心对母鸡的恐惧表现到了极致,在恩实的心里,老母鸡就是比她更大的动物(这张图有点渣,没找到好图,只好自己手机拍一个)。
黄牛更可怕,与恩实相比简直就是个巨无霸。(逸看过我的这段比喻后,肯定的说,对,就是巨无霸)
在孩子心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恐惧,不是撒娇、不是作。但书中的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
二、妈妈的放手
“一个人离开村庄,对恩实来说是第一次,以前身旁总是有大人陪着的。入学式是妈妈拉着她的手去的,但是第二天,过了荷塘的桥以后,妈妈在大路上放开了恩实的手。第三天,连桥也没过,就在荷塘边放开了恩实的手。而今天,就只是送到大门口而已!”不知妈妈们看到这一段有何感想。在我给逸读这一段时,逸突然说,“妈妈,我画一下吧!”孩子的心里对这一段是有特别感触的,我当时想,我是不是在某个时刻也这样对她放手过,在她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自以为是的放手了,自以为是的说了“现在开始该自己走了,因为长大了嘛”这样的话。逸这一刻的要求让我感到了某种修复,可能她在修复我某一刻给她带来的类似的伤害。
而书中妈妈的放手非常彻底。当恩实因为害怕掉进牛屎牛尿坑时,当她大哭着回家发现家里没有一个人时,当她在害怕与委屈中绻缩着睡着时,最终她是在屁股蛋儿挨了那么一下,霍然惊醒的,这时已经到了学校放学时间了。一个人面对恐惧是多么劳心劳力,才能累成这样,一睡就是一天。可妈妈还吓唬她,不能独自上学就明年才上学。这对于喜欢上学的恩实来说,是多大的威胁。
我并不是不赞成妈妈们想锻炼孩子们的想法,话说,孩子是有保质期的,十年,我不知这个是怎么划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在她没做好准备,在她不适宜的年纪,自以为是的拔高他们的能力,自以为是的放手吗?以后有的是她想让你放手的时候,为什么不等到她说不必送时,为什么不能从她的角度考虑放手呢。大人,有时候是不是太居高临下了。
三、一本好书的几要素
我不知道别人对一本好书的定义是什么,在我,我想一本外国书能以中文的形式让我看得畅快,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本书的作者是韩国的黄善美,1995年其短篇小说《珠子啊,珠子》获儿童文学评论新人奖,中篇《种在心里的花》获得农民文学奖,从此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97年荣获第一届耽罗文学奖(童话类)。是韩国知名儿童文学的作家。
插图作者是韩国的赵敏京,生于首尔,于弘益大学学习水墨画,现为儿童图书作插图。在《恩实啊,别害怕》里温暖地描绘出恩实的孩子气和她单纯的心灵。其他作品有《紫菜卷游戏真好玩儿》《妈妈呀妈妈》《再来,再来》《万福的草叶》《如果我家有棵树》等。从上面我截取的插图来看,与行文非常相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甚至锦上添花的作用。
另外,我要讲一下这本书的翻译,真是我最近看的最舒服的,这完全感觉不出来是外国翻译过来的文章。之前看翻译书,总有一种拧把的感觉,让人觉得少点味道。而这本书的翻译却非常流畅,各种动词、各种心理活动,用词非常附合书中恩实的年纪,琅琅上口,中间我不自禁的想读出声,来感受真实的场景里孩子的心理活动。为此,我不只是把书推荐给逸,而是满怀欣喜的,给逸读了一章,读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逸也听得哈哈大笑,后面在我读不动时,还主动请缨,:“我来,我来,下面我来读!”可惜,对于译者——叶子,我没能从网上找到更多的资料。
一本书,我相信原作者、译者、插图都是在一个起跑点,在同样的观察点、在同一水平上,才能这么完美吧,是的,作为好文章的几个要素,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完美,推荐。
四、从一个初入学的孩子的视角出发
《恩实啊,别害怕》除了以上三点,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有作者从一个初入学的孩子的角度出发,无处不在的心理描写,这简直就是孩子学习心理描写的绝佳典范。文中恩实的心理描写就像一串串珍珠将整个故事自然地串成了一条线,让人读之而快。
恩实妈妈连续三天,一点一点的放手的深刻细致的刻画,恩实对这三天细节的连串记忆,这份递进的手法,都在告诉我们,孩子是怎么被妈妈一点一点推积负能量的,最后,在妈妈完全放手时,她的心理压力已经到了顶点,所以才会见到大黄牛就吓成那样,还没见到母鸡就提前给自己这么多心理暗示,完全是被自己的这几天积累的负能量给打败了,而不是被黄牛、母鸡给吓倒的。以致于上学路上困难重重,几次三番的受阻。
妈妈们反醒一下,我们其实有多少时候,是因为自己想放手才美其名日要孩子独立,要学会放手。其实相对放手,一路陪伴更难,一路陪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当然收获的会是一个更爱你的娃。
当然,做父母不就是不断试错、不断犯错、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吗?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犯错的影子,反思过往,正是我从中得到的。
“妈妈,能不急着放开我的手吗?”这是恩实的心声,相信也是好多孩子的心声,感谢这本书让我听到了这个心声,我想我会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