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不断的扩张和科技发展中欢呼雀跃,更在不断地改造和控制自然中,成就感倍增,欲望无限放大。
如今的人类已经活出了,过去人类畅想中未来的模样: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
而“无限增长之梦”所带来的当今、环境的变化,及各种资源的减少,也让人类开始反思,在发展的同时,到底是应该利用环境还是保护环境?
或者,更为准确地说,在西方,对于该利用或保护环境,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各路人马”在几个世纪之前,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未来环境的看法。
诸如,很多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各行各业的人,著书立作写文,来阐述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畅想。
这些畅想是故事,也是对未来的预言。而它们,被称为“叙事”。
美国历史作家、作家迈克尔.罗森在阅读了海量的“叙事”后,著书《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
在书里,他直观地分析了西方“无限增长之梦”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进而成为主流看法。
书的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尊重自然,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最佳的愿景。
叙事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故事、寓言和图像都慢慢建立着人类对未来期待的模式。
当然,叙事也离不开历史这个大背景。
从15世纪开始,在西方,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行的开辟,大航海贸易和殖民开始。资本主义诞生,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为首要。
时间走到18世纪,“增长”与“进步”已经成为西方人期待的重点。人类构想出“无限增长之梦”。
同时,对于明天愿景的展望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叙事方法。
一种叙事认为无限制的增长会产生乌托邦。另一种则将其视为走向全球毁灭的道路。
实际上,这两种主流的叙事在今后长达几个世纪里,一直在相互掣肘中。
19世纪,工业化革命和机械化大生产,让西方人对科学、技术、增长和进步的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开始认为,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带来新世界,进步的理念也已从对自然的控制,转变为对地球的改造,以满足人类掌控并使用地球的欲望。
到20世纪,人类意识到环境危机,放弃了乌托邦式的增长幻想,想要与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以增长为导向,重塑和超越自然仍是主导的意识形态。
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资源耗尽的恐慌,并开始渴求对资源的再获取和重造。
时间来到今天,无限增长的愿景已被推翻,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的共识。
“叙事”是在诉说未来的愿景,也是在构建人类生存家园的未来梦想。
作者用海量的历史资料来回溯和说明,如果人类在对未来发展上的意识形态中,缺少对保护环境的正确认知,在增长与使用自然资源上无法取得平衡的话,人类将遭到反噬。
只有思考正确,行动才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