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无聊的时候不知道做啥好,发发呆,隔着窗户看看外面的远山绿意,或者是睡一觉。
晚上和同事俩个人都很无聊,然后就打微信语音电话。也不知道杂七杂八扯了多少内容,挂断的时候才发现通话将近四十多分钟。如果是搁电话打的,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心疼我的电话费的。在闲聊中讲到了各自家人的职业。她问:你家父母是干啥的?笑说:种地的。她答:那你的父母养你们姐妹俩很困难哈。我说:是有一点。妹妹现在在学做蛋糕,因为她喜欢。她:学西点应该也挺费钱的。我:是哒,一个课程学费好几万呢。普通人的十七八岁,仿佛就是这时候对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真正开始思考了。
我回想那时候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学习一般,可以说在所在的学校中等,不上不下的分数是最难选择了。高考分数出来,600多分,家人的希望当然是稳定收入的工作。像是医生、老师这类在社会上得到人民大众普遍尊重的职业,到现在这类稳定的工作还是很吃香。我那时候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理科偏科太严重,数学老师看见我就头疼,有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其他学科都不错,物理化学生物这些都还行,因为这些有点偏文科,很多考试的东西都需要记忆。唯独数学这一门,拉跨了。
那个数学老师心里可能气的吐血:你其他科成绩还可以,怎么唯独我这科不行,考这么差,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给我好好教育了一顿。从那以后,我见着数学老师就绕道跑,很尴尬。我确实努力了,可能方法没用对,这个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果然,高考成绩出来,数学一百五十分,我竟连个及格分都没考到。不知道分数的时候还心里暗自开心。因为2017年的高考正在实行改革制度,不分文理科,高考成绩是语数英加另外你擅长的三科。我自认为选了自己擅长的,可是最后偏科的数学很差,喜欢的语文也没有那么高,但是英语竟然还可以。这是唯一能够安慰一下我那时的受伤心灵的事了。
接着报考志愿。那时真的很喜欢很喜欢语文。因为语言文字真的很奇妙,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课,语文老师精辟的对文章的独到见解,都让我对文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对家人说,我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啥。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门专业出路还是有很多的,从事教师职业,或者杂志编辑,新闻编辑。戏路还是很广泛。家人比较偏向我选择护士专业。一是有亲戚在医院上班,到时可以接班,而是这份职业稳定,而且收入不菲。但是我害怕打针,非常害怕,自己都害怕的东西,更加不敢抄针给别人打,何况这是攸关性命的东西。所以即使我有那个分数可以读护士专业,我还是放弃了。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其实分数要求很高,我挑了几个我够得着的学校,然后还选了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室内设计专业,选之前也不知道这个是干啥的,反正八十个志愿,填了我想要去的学校,剩下的全凭眼缘了。当我收到大学入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人傻了。竟然是没注意过的室内设计专业,啥玩意儿听都没听说过。内心起起落落的,起的是还好有大学可以读,落的是与自己的理想专业差了一条银河系,就这样,那年秋天,第一次出远门,老头第一次送我去陌生的学校报道,开启了长达三年的艺术之旅。
有件小事还是挺让我感到骄傲的,在大学的开始,会有优秀大一新生代表上台发言。该专业院系的校领导提前打电话给我说:你是我们院系考进来分数最高的一个,报道那天要在新生面前做一个发言,好好准备下。现在想起来内心还是扑通扑通的。但是我迟到了,所以错失了与整个建筑系新生的见面机会。
青春中错失的岁月有很多,不走心的志愿填报,即使老师谆谆教导,告诉我们选择要慎重,因为这是关于以后的人生路。但那时太过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能解决好。回过头才发现有些错误的选择就是因为不走心,所以之后的路越走越错。像是绕进一个迷宫,找到合适的自己的路比较难,一路上磕磕绊绊的摸索才能明白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
人生的难题很多,烦恼很多,怪不得古人常说“人有三千烦恼丝”。不过问题总是存在着解决方案,只要去摸索,解决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