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梗概:
本文通过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的丰富内涵,希望读者朋友们对于“心”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心”在传统文化中除去指代心之本体“心脏”之外,中国古人还赋予了“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人的造字习惯我们可以看出,五脏之中(心、肝、脾、肺、肾)只有“心”的字形结构是没有“月”字旁的,可见古人所指之“心”绝对不仅仅是有形的心脏。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传统文化中这颗无形之“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是通神的,因此具有意识的功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就是对于心与神相通的描述。用现代语言简单解释就是心与人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往往难以理解传统的“心”为何能具备现代医学中的“脑”的功能,就是因为许多人把古人这个无形的“心”系统,等同于有形的“心脏”的缘故。当然,也有临床报道称某些做过心脏置换术的病人在手术后性情大变,似乎从某些角度证明了“心脏”也能影响人的意识。但是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心”是一个功能系统,并不是一个确指的有形脏器,所以没必要纠结于古人的某些关于心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对于心脏功能的认识不符。其实这中间有一些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最初翻译“心”这个名词时发生了误解。
由于传统文化中“心”是通“神”的,所以在某些场合二者可以互换。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中国古人认为“神造万物”,其实这里的“心”和“神”就是可以互通的。佛教《六祖坛经》中有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这里的“心”就被赋予了“神”的内涵。表面上是由于风动带来了幡动,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神”在动(关于这则公案的内涵,笔者在之后会有专门论述)。
在传统文化中的“心”还有许多的代称,如“灵台”,“方寸”,“菩提”,“明镜台”,“猿猴”等等。典型的文化意象当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孙悟空本身是石猴的形象,故书中多次称其为“心猿”,其学艺的老师为菩提祖师,居住的道场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些都是“心”的暗指(斜月三星为心的笔画)。孙悟空本身为“心猿”,其所学习的场所及老师也都是心的本身,可见人生本就是一个自我修炼,发现本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