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我停不下来了?读书。读什么书?语文类的书。
一个教数学的老师,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是不是有点大脑不正常。
夜半起,无睡意。拿起书,读读书。读了又读,还是无睡意。
读着读着,越来越对知识是相通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不管一门学科与何种学科之间,都有他们想通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他们相通的一个点。
比如生活。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英语离不开生活,物理化学离不开生活,你说哪一门学科可以离得开生活?
所有学科课堂教学,都是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是可悲的,是无效的,当然也是害人的,自然也就是不可取的。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西方人让儿童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我们为什么就一定以不感兴趣为理由,让儿童忘记《诗经》,忘记《论语》,忘记老庄,忘记禅呢?如果一个民族普遍缺乏高雅的文化志趣,其精神的创造力必将日渐萎缩。诚如韩军所言:“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教化”。
外国人读中华经典,国人却不感兴趣。悲哉不?
还有这样的一段话也让我很难过:名字语言是自我认同的核心。倘若“00后”的小朋友已经有了英文名字,并用它经营自己就有些危险了,必须加以警惕,因为这很有可能逐渐失去自己作为国人的思维观念。
回味一下,回想一下,回看一下,这样的人还少吗?这是不是也算是“悲”字当头。
这就是我有段时间不想看战争片的原因。因为我不想看到一些人。看到他们就如看到拉在马桶里的便便,在按动冲洗开关的那一刻,我总会皱一下眉头,吸一下鼻子一样。
一位数学老师,不知理解的是否正确,在这发这样的牢骚,实属有点滑稽。
诚如复旦大学的汪涌豪教授所言:“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是与实用无关,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他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众生都会有影响。
读了总会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