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漪
这个清明小长假,大家都忙着祭祖踏青,我最怕的就是传统的节假日,每当此时都会让我一下子就无所适从。
夫子哥微信我:6日、7日我在石嵝精舍禅茶园做义工,跟师父采茶,炒制碧螺春雨前茶,你去吗?
苏州很多人都会经常去庙里做义工,她们认为去做义工会有福报,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明前茶雨前茶,这时的茶是最为上等。一直以来对江南的茶文化也感兴趣,这正是一次体验茶文化的机会,我便回:去的。
石嵝庵,又名石嵝精舍,它只是一个小庙宇,在苏州众多的寺院庙宇中少未人知,它建于何时已无考证,位于光福镇谭山,清代葛芝曾作《石嵝庵记》。1986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竹林茂盛隐庵于中,是一个清幽雅致的去处。
苏州比较有名的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寺、北塔寺、定慧寺、重元寺等都是香火旺盛,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幼时在武打书里常见到这样话:千年古刹,青灯黄卷。我对寺院庙宇的印象也仅限于此。
我和典典倒了一次车到木渎再换乘公交65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一直到达谭东村,在马路对面,一直前行至山下。夫子哥下山接我们,一边走,一边和我讲原来这里是尼姑庵,但现在庵中只有一位慧深师父,在这里已经十多年了,日子清苦。山上有茶树200余棵,现在是采茶黄金季节,清明假期,大家可以来做做义工。如果愿意,平时也可以来帮帮忙。
从山下到山上,绿荫掩映,清幽静谧。石阶两侧,更有修竹数百棵。我是一个生性偏冷的人,刹那间便心生欢喜。
崖边有泉,被唤做“余留泉”,是有余和留“我”在此的意思。据说曾岁旱而不干涸,现井口掩映,未近处观看。
因为出来稍晚,来这里只有两个交通路线,到了山上已经近中午,正赶上大家在吃中饭,几样素菜,入味可口。那些野菜,都是来自这山上。后来了解到烧菜的老师傅,家里住的地方比我还要远些,他在这里已经做了一年多的义工。每天早起晚归,辛苦劳顿,只图这里一个空气清新,清静自在。
吃过午饭,我们先去后山转转,山中有许多年代久远的榉树,古藤,还有一两棵开得热闹的秤锤树。山间一棵秤锤树,人心一杆天平秤。有一种遇见,叫做你在,我恰好来。这秤锤树,是一种濒危植物,此次得见,纯属缘分。
从后山山坡,一眼望去,便是太湖,离渔港村也就个把里路,有名的太湖十八浇就在渔港村里。
稍事歇息,我们便转眼成了采茶姑娘。我向慧深师傅请教了采什么样的茶叶为最好,他告诉我那种一牙一叶的最为上乘。山上的茶树,并不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排排的,它们分布在后山山坡,依山势而生,一堆一簇的。一些嫩牙翠绿欲滴,不停的呼唤着大家来采摘。这次来的义工,有几个上午就已经采过,所以动作熟练一些,我和典典第一次见茶树,第一次采茶,动作也比较笨拙,遵循着师父的标准,尽量不造成浪费和返工。
一起来的阳光姐姐,性格开朗,我们边聊家常,边采茶叶,时间过得也不枯燥,我们笑称,这喝茶容易采茶难啊!谈到明前雨前茶,方知这时茶堪比黄金,一般人真的是舍不得喝,外地的人,想喝到正宗的碧螺春,也是相当的不易。
采得新芽,下山而来,刚进禅院,就闻到清香,嗅着味,就寻了进去,师父正指导两位义工炒茶,刚刚进行的杀青,我一直看着揉捻,揉搓成团,烘干四个步骤有序的进行,师父在每一个步骤时都会调整火苗大小,根据效果对时间进行把控,其中每一步里都要抖散,师父看我跃跃欲试,就让我洗净手,可以试试,我便加入了炒青的队伍。这一批茶叶从入锅到出锅,历经了一个多小时。我的手上因为抖散茶叶,闻起来特别清香。接下来的一锅,我们在师父指导下亲自动手。一个小时后,新鲜的碧螺春出锅。纤纤素手炒春茶,一室茶香留路人。我们也趁机喝上一碗新茶。这茶,从采到炒都是亲力亲为,喝起来,除了沁人心脾,更添一份喜悦。
我们坚持到最后的人晚餐是用锅巴熬的粥,菜是中午剩下的,没有加热,但吃起来仍然清香可口。这时,一对小情侣进来,据他们自己介绍是做佛像的生意,恰好找到这里。于是师父邀他们一起吃晚饭。女生看着那带着有些糊的锅巴粥,说,我喝一点汤好了。看着男伴吃的香甜,她尝了青菜,自己又忍不住悄悄添了一碗粥。吃罢,方告辞。
我和典典、阳光姐、煮饭师傅(未问名字)、另一位阿姐一行人下山时候,已经傍晚六点多。那只叫做“跟跟”的小狗一直送我们到山门下,望着我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