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三春”中的仲春时节开始。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间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
“蛰”有躲藏的意思,指的就是小动物或昆虫躲起来冬眠。当天气变暖,春雷始动时,小动物们睁开了眼睛,伸伸胳膊、扭扭腰,该起床咯!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仲春之初,阳光始盛,酝酿了很久的桃花终于也忍不住赶来凑热闹。桃树枝头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像潮水一样,一拨一拨,深深浅浅的,繁复灿烂。
二候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鸟,随着气温的回升,黄鹂鸟开始出来觅食、活动。此时的柳条已经变得柔软,黄鹂在翠柳之间快活地歌唱。
三候鹰化为鸠
“鸠”即布谷鸟。每年的惊蛰时节,鹰开始隐匿起来繁衍后代了,而布谷鸟却越来越活跃,“布谷、布谷”地叫着,提醒人们抓紧时间耕作播种。古人误以为鹰变成了鸠,便以此作为物候特征。
惊蛰古诗词
《秦楼月》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拟古·仲春遘时雨》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传统习俗
剃龙头
惊蛰前后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春龙节”,俗称“龙抬头”。传说中的龙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天空将要打雷,龙王就要降雨了。雨水对于播种的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它保证了秋天时的收成。人们还希望借龙的声威来制服百虫,使害虫不能危害庄稼。
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俗话说:“ 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 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吃梨子
惊蛰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引发咳嗽。这时候吃梨,可以止咳降燥,缓解天气引起的不适,还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打小人
每年惊蛰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得透”之类的打小人咒语,以此驱赶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