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2-11-27 14:02 发表于上海
我相信你肯定熟悉哲学上的灵魂三问: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都很难回答,特别是第一个,如果给你三分钟,你会怎么回答这这个问题?
你可能会提及你的姓名,不过你知道它只是一个代号;你可能会提及你的社会关系,但关系会消失又重建;你可能会想到你的身体,但你现在的这个身体和你小时候有很大的区别,而你知道你还是你。
那我们该如何去定义自己呢?你究竟是谁?很可惜,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不过,当我们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反面:你不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解释来自于《快乐算法》,作者是莫.乔达特,前Google X首席商务官,因为丧子之痛,他开始研究如何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使命:帮助100万人变得更加快乐。
他在书中提到了6种重要的“错觉”,而他提到“自我的错觉”是最深藏不露的,需要层层剥离,才能发现真实可靠的“自我”,而这个自我是可以经受感知性和永久性测试的。
1 两个测试
你可能很好奇,什么是感知性测试和永久性测试?
感知性测试指的是,如果你是能够观察周边客体的主体,那么你就不是你正在观察的客体。
听上去很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在用手机看这篇文章,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手机,他就是你观察的客体,而你是观察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你就不是那部手机。
而永久性测试指的是,如果与你有关的一种品质或描述发生改变,而你保持不变,那么这种品质或描述就不是你。比如你曾经是个工程师,后来你成了一个作家,这些都是可变的状态,这些状态也不能代表你,那么你也不是这些角色。
2 你不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测试,乔达特分析出:你不是你的身体、你不是你的情感、你不是你的想法。
我们以身体为例,首先,你可以观察和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感知性测试);其次,即使你从小长大,虽然身形从一个小孩变成了一个成年人,但你知道,你还是你(永久性测试),同样的道理,你的情感、想法都不是你。
虽然前面我提到我对自我的定义还没有答案,但乔达特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你是观察者。此刻你可以感受一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身体有什么感觉?是什么情绪?头脑中有什么念头?
你会发现,只要你留意,你都能觉察到它们,比如我现在就听到窗外远处汽车在路上行驶的声音,附近有个人在修理一个东西,一直有个敲击的声音,还有几声犬吠;小腹有点微胀,内心比较平静,头脑想的是赶紧写完和发布这篇文章。
不知道你是否会觉得有点奇妙,作为观察者,我们不仅能通过感官,感知到外部的世界;还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变化,无论是身体的,情绪的,还是思维的。
3 这有什么用?
明白了你是观察者,这有什么用呢?我理解至少有三个用途:调节情绪、转变思维、促进行动。
在如何从“自信”的“陷阱”中爬出来?中,我们分享了ACT(接纳-选择-行动)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前提,就是你能把你的想法、情感和行为和“你”区分开,分开后,你就有可能调控它们,并做出你的选择。
比如,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可以把你的情绪和你区分开,甚至把它当成朋友,你可以去分析:沮丧的感觉是什么?身体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感到沮丧?发生了什么?通过理性的分析,情绪可能产生变化,当然也可能没有改变,这个时候,就允许它先呆一段时间,先接纳它,后面慢慢调整。
我们听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很容易觉得思维就代表了你,但是我们在如何从“自信”的“陷阱”中爬出来?也分享过,头脑的想法和念头总是层出不穷,就像一个24小时连续不断的广播,有些正确,有些错误,但大部分都是偏负面的。而如果你知道,你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审视你的想法,你可以选择你的想法。
那么在众多的想法中,我该选哪个想法呢?常见的答案是选择正确的想法。但是坦诚讲,很多想法很难评估对错,比如你有一个想法:“觉得自己没有掌握一门乐器的能力”,你觉得这个想法正确吗?很难说,很可能是正确的。
但如果你就是想学会一门乐器,这个想法对你采取行动并没有什么用,而如果你换种想法,“乐器是个技能,只要练习就能熟练,我又不指望成为郎朗,能自娱自乐就行”,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很可能就动起来了。
总结
你是谁?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你不是你的身体、你不是你的想法、你不是你的情感,你我很可能都是“观察者”,而这种“观察者”的视角,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转变思维和促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