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有歌吟动地哀
不久前,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男主人,是个爱书之人,也是个小职员。当我们说到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他说:“等我儿子大了,我会给他讲这本小说……”这时,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
那一瞬间我感到震撼,感到脑子里短暂的空白。这部小说我也曾读过,我们都知道世间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而小说中表现的父爱让我们感动的恰恰是自私的那一刻,在那为吃最后一次炒猪肝,喝二两黄酒而卖血却卖不出去的那一刻。所有的儿女都会从许三观身上获得力量,并告诉又一代的儿女,尽管我们无法忍住眼泪。
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困境中人类求生存的意志和激情。这唯一的主题可以有许多表达方式,杰出的艺术家寻找杰出的表达方式,就像在两点之间找最简捷的线。在这方面,《许三观卖血记》毫无疑问属于那种好的,会传世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成就是它的语言,或者说,是人物的对话,这些几乎是每一句都经得起推敲的人物语言,千万的“众声喧哗”,却是为了达到展示一种状态——这便是人类辉煌的生存。在小说每一章的开头,呈现出的是栩栩如生的“众声喧哗”,而在每一章的结尾,人们艰苦生存的辉煌旋律却被这喧哗引出来,覆盖了作者和读者,像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中的人性之声被激发出充满世界。
这部小说可以看做是献给历史并为之作证的——不是大写的正史,而是由那些人,那些为自己,为儿女,担承着庄严生活的小人物构成的历史。在这庄严的生活里依然摊派了吃、喝、拉、撒和生儿育女,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不是面对别的什么,而是面对这千年不易,一无可书的庄严生活而存在着。明白了生活的艰难,会便明白这部小说的意义。
《许三观卖血记》并不全是沉恸的,更主要的,它是反讽和幽默。反讽,是余华为了使内心中巨大的爱和悲恸之情得到舒缓、节制和反省的一种方式,是悲怆叙事中的休止符。正是这种节制、这种反讽和幽默的努力,从而深深加强了整部小说的悲悯氛围,越到小说的后半部,幽默与悲怆之间的战争逐渐加剧,最终,也就是在最后的第二十八和二十九章,巨大的悲怆终于不可抑制地澎渤而出,淹没了一切,由缓而急的狂风暴雨般的叙述得到缓解,小说到此戛然而止。
鲁迅先生曾有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余华对自己生命的一次实现,是萨特所说的生存是“向死而生”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