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似曾相识话题冲上了热搜:
“18名驴友不顾警示被困悬崖”。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似曾相识”,是因为从2010年开始至今,陆续共有三起“驴友被困”的大型事件。
巧合的是,这三起事件中,被困驴友的人数都是18人。
一
2022年1月22日晚,重庆。
18名“驴友”被困金佛山悬崖,消防人员展开6小时生死救援。
据悉,“驴友”们自发组织徒步活动,在其行程途中对警示标志视而不见,景区执法人员通过监控发现后,对其进行劝阻无果。
由于夜间低温、环境复杂、长时间徒步体能消耗过大,导致被困。
划重点:
“对警示标志视而不见,执法人员劝阻无果。”
看到如此荒谬的原因,评论区的网友义愤填膺:
“让这些驴承担全部救援费,并罚款拘留。”
“要不说是驴呢,又犟又蠢。”
“害人害己!贱不贱呐!”
近年来,驴友不顾警告私自上山被困的新闻越来越多。
每出一次这样的事故,就是对公共资源的一次恶意透支;而随着透支次数日益增多,公共资源对我们每个人的保护力也在不断下降。
更别说,救援中还有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操作……
二
时间回到2010年,相似的事故发生在安徽黄山,人数还是18人,只不过10年前的这批“驴友”是复旦大学的学生。
2010年10月,18名复旦大学学生私自进入黄山非景观区域“探险”被困。
其中部分人仅携带了旅行用品,缺乏专业和齐全的装备,被困后报警求救。
后下撤途中民警张宁海坠崖牺牲。
驴友被困的过程无非大同小异,过多赘述也没什么意义。
但令人惊异的是被救学生的举动。
18名学生得救后,有一位记者在采访文章中写道:
“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18个复旦大学生很平静。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多年后,这位记者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
“学生冷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匆匆登上火车返回上海,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把车门重重地关上。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
黄山景区公安局的某派出所所长也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
“由于战友牺牲,大家都很难过。
但脱险后的学生们的感觉,似乎和大家不一样。
进屋后,有人为队伍提来了糍粑,馒头和包子,一个学生直接就把包子全部提走了。
因为相比糍粑和馒头,包子比较软,吃着爽口……”
这些学生的冷漠还不止于此。
复旦的论坛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声音:
“张宁海的身体素质不好”
“复旦的公关能力太弱了”
……
而当年承诺帮助张宁海父母的十八名复旦学子,在意外真的来临时却集体失了声:
“一位64岁老人独自来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住院,没有子女在病床前陪伴,医护人员暖心地当起了“临时亲属”,让老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这位“没有子女在病床前陪伴”、需要医护人员充当“临时亲属”的老人,就是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
这些学生的作为和“承诺”,用当年一位记者的话来讲:
比冷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另一则发生在北京房山的救援行动则更具魔幻色彩:
2021年5月9日,18名(又是18名)驴友爬“野山”被困。
北京蓝天救援队接到求救后立刻赶到,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寻找,终于找到了被困的驴友们。
这时驴友们表示自己很渴,想要喝水。
于是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就忍着干渴,把仅有的饮用水给了驴友。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被救下山之后,有一位曾向救援队员要水解渴的驴友,竟从背包里掏出两瓶矿泉水,开始煮茶!
而面对旁人的质疑,这位驴友的回答更是惊为天人!
“做人需要留一手。”
我无法想象当时这位驴友面对着几小时滴水未进、还把饮用水都送给了他们的救援队员是以怎样的心理和神态说出这句话的。
但当时媒体在报道时,用了一个醒目的动词——
“大手一挥”。
无话可说。
这位驴友果真是留一手的好手。
不仅留了一手,还留得这么坦然、这么自豪、这么光明正大。
仿佛不知“羞耻”二字为何物。
四
十年时间,三次“十八”。
每一次比冷漠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一次“做人需要留一手”,
每一次“对警示标志视而不见,执法人员劝阻无果”,
都会给社会公德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让救援人员的心越来越凉。
长此以往,第四次乃至第十次“18驴友被困”的事件发生后,是否还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保护我们?
古语云,再一再二不再三,而这已经是第三次大规模的驴友非法进山事故。
希望公安部门加大非法线路旅游的惩处力度,政府部门早日制定有偿救援的政策规定。
但我们更希望,所有热爱行万里路的朋友,自觉前往正规线路,不要再付出本可以避免的代价、不要再造成本可以避免的牺牲!
别让那些舍命救你的人们,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