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育怎样帮我重写人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在得到上面看到的,被排在热门电子书Top12,比尔·盖茨强烈推荐。看这本书的起因不是因为这是一本热门的书籍,而是因为这是一本作者塔拉·韦斯特弗通过教育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重建内心世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的救赎之路。
因为自己成长环境的原因,一直很关注原生家庭这一块,也在不断的去学习和寻求突破,主要也是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带给自己新的想法,感悟和突破。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看的过程中其实是很压抑的,塔拉在巴克峰的成长经历,来自父母扭曲的信仰观念的教育,哥哥肖恩的暴力都让我有一种闯不过气的感觉。每一个个的故事都像是在描述着另外的一个世界,让你不敢去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然而这本书又是塔拉的回忆录,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塔拉身上的事情。塔拉是1986年出生的,很难想象在塔拉17岁时,已经21世纪了,在美国仍然有人还没有上过学。
感受着塔拉每一次次的成长与突破,新的思想在内心形成,强大,又不断与原生家庭观念产生冲突的纠结与痛苦;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让塔拉一直对父母抱有期待,在一次次纠结中曾多次选择原谅,想要选择放弃继续上学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还是选择了信仰放弃了塔拉,塔拉也在对父母的一次次怀抱希望又一次次失望中,坚定了自我,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就像书的名字一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逃离”和“寻找新的信仰”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记录塔拉的成长:17岁之前的塔拉,杨百翰大学期间的塔拉和剑桥大学期间的塔拉。
我们都生来盲目接受了一些事实--直到被某些东西警醒,然后一个新世界便向我们敞开大门
出生在爱达荷州的塔拉有着一个信仰摩门教的家庭,摩门教是可以一夫多妻制的,妻子必须顺从于丈夫,而她的家庭又因为父亲的偏激和精神疾病,更发不可思议。父亲说世界上最严重最罪恶的职务就是同时为医疗机构和政府工作,父亲认为苦难是上帝的旨意,生病和受伤无需就医,他们也不需要读书,因为学校是魔鬼机构,会把孩子们拉去洗脑。
塔拉家有7个孩子,七个孩子中有四个没有出生证明和医疗记录,塔拉是最年幼的孩子,17岁之前她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父亲相信世界末日很快就要来临,他们忙着囤积食物和生活必须品,以便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他们一家可以躲过灾难。塔拉从小就跟着父亲去废料场拆解废料,帮母亲打理家务,家里的人生病了就靠母亲的精油来治疗。
塔拉所有的认知来源和知识都来自父母,她一度以为自己一辈子就这样,过着一种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的生活,在成年之后父亲会给她找一个男子结婚,给他们几间屋子,生一群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王铭老师曾经说过:家庭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复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事情的转折大概是发生在车祸后,哥哥托尼因为受伤,无法再为父亲工作,所以哥哥肖恩开始回来为父亲工作。刚开始时哥哥肖恩对塔拉非常好,他会开车送塔拉去城里,会耐心关切地教塔拉骑马,也会在废料场阻止父亲给塔拉安排危险的工作。
渐渐的肖恩开始控制塔拉,他会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来攻击塔拉,想让塔拉服从于他,只要塔拉表现出一点点反抗,他就会对塔拉实行暴力,把她的头按在马桶里。而他们的母亲,对于这一切却装作看不见。这让塔拉对于自己,对于这个家庭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哥哥泰勒是塔拉走出去的引路人,为塔拉种下了离开家去上学的种子。泰勒是这个家里对塔拉最温柔的人,他把音乐带给了塔拉,靠自己的力量离开了家去上大学。泰勒一次次地对塔拉说:她应该去上学。他告诉塔拉即使没有上过高中也可以去杨百翰大学上学,只需要通过入学考试,是他告诉塔拉:外面有一个世界,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不大一样。
某个午后,塔拉在沉闷的氛围中处理废料时,她开始幻想泰勒的学校生活,慢慢地,这种兴趣愈演愈烈,她意识到:我应该去上学。
我们不背弃痛苦前进,而是带着痛苦前进
进入杨百翰大学之后,塔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实在太少,很多事情是跟父亲描述的不一样的。因为新的知识和父亲灌输的观念的冲突,塔拉有了想把事情弄清楚的强烈想法,于是她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做大量的研究,在功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因为塔拉渐渐形成的自我观念,她开始有了变化。父亲和肖恩觉得:上学让塔拉变得自命不凡,她需要被慢慢拉回从前,被调教一番,变回过去的样子。在父亲和肖恩的压迫和言语攻击下,加上没有经济来源可以支撑学费,塔拉产生了回到父母身边,留在巴克峰的想法,而对于原来生活的恐惧和新生活的向往,让塔拉还是选择回到杨百翰大学。
奖学金为塔拉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塔拉开始感受到来自政府提供的好处,她也终于可以安心学习,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杨百翰大学学习期间,塔拉不断地因为自我观念的强大和原生家庭观念的冲突而纠结,痛苦,她不断的慢慢撕毁撕灭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来重塑一个新的自我。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在这段过程中,渐渐失去家人的感觉。她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无法再接受来自父母的思想观念,自己离父母越来越远,而父母却并没有给自己提供任何的关爱和支撑,而是选择放弃了自己。
感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是最痛苦的,他们往往无法真正的去面对自己,不停的去逃避,又不断的去努力变强大,用坚强来伪装自己。
只有被赋予生命的自由,才能看见那个所期盼的世界,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发现自我价值和自由
在剑桥大学的时间,是塔拉强大自我的成熟阶段。塔拉大量阅读休谟、卢梭、史密斯、戈德温、沃斯通克拉夫特和穆勒的作品,在他们生活过的世界里和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中寻找答案,希望通过他们对于家庭的看法,一个人应该如何权衡自己对亲人的特殊义务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也有了塔拉博士学位论文的第一章。
父母也终于强烈意识到,他们将要失去塔拉了,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们坐飞机来到剑桥跟塔拉住在一起,希望可以唤醒塔拉。父亲带塔拉去神殿,想要用上帝的力量来“净化”塔拉,让她回归以前,而塔拉也终于用强大的自我力量选择了拒绝。从17岁到27岁,这漫长的10年中,终于走出了来自父亲来自原生家庭的束缚。
“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是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在这传奇性的一家人的经历中,塔拉一直都在寻找和期盼着来自父母的爱,就像塔拉一次次的选择去原谅来自肖恩的伤害;只因为母亲说了一句:你是我的孩子,我应该保护你,就可以让塔拉把之前闭口不谈极力掩瞒的家庭和17岁前自己的生活当故事一样说给同学们听。而父母却一次次让塔拉感到失望,在信仰与自己的女儿之间,父母一次次的选择了自己那盲目无知的信仰。
我在想,父母一直不愿意去面对肖恩的问题,选择去保护肖恩,视而不见肖恩对自己弟弟妹妹的伤害,是否是因为肖恩是最像父亲的一个孩子,他永远不会背叛父母的信仰选择离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