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不必优秀,也值得被爱
作者:五花鹿
链接:你不必优秀,也值得被爱
文章拆解
1、标题:
植入观点说为什么不优秀也会值得被爱,引人一探究竟。
2、正文拆解:
拆开头:文章开头说在心理行业呆久了,就会发现人们心理问题的原罪,都来自于自我要求。
不优秀,代表着原罪,作者就会主动鼓励大家放松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不优秀,还会值得鼓励呢?于是道述出人们为什么困惑?引出内心冲突是源自于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
01.第一部分
陈述批判式标准在社会上真实可见,优秀很重要,不优秀就会担心我是不是没用,于是就想到了只要我优秀就会好起来。这种意识源于在社会的陶熏下,习惯了把优秀当做护身符来定义它的价值。却不曾想这种规则放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中会造成多大的代价。
案例:父母为了孩子们更适应社会,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金句: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感悟:就像由于内心植入了调皮任性不配爱,只有乖巧懂事听话才能配得父母的喜爱,所以人们都会逼迫自己变得优秀,就像从小生活在战战兢兢的家庭,好像只要提供不出价值就会被遗弃一样。
02.第二部分
案例: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说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那么做,是因为要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而这种打分方式,在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提出怎么造成了她这个观点,是源于在家庭中父母一直灌输你多少分,我就爱你多少的观点。
理论: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因为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确定自己被爱的程度。即使你很优秀,但是你的父母觉得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你还不够好。
感悟:就像原本分数100分满分,但是你考了90分,父母还是觉得你可以更好,这种优秀标准,很难达到,只能拼命追逐。
03.第三部分
提出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会有三种后果
第一,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案例:读者留言说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小事,而老公和孩子没有怪她,却让她十分自责。
第二,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案例:回到曾奇峰老师来访者的故事,道出不愿意是因为不想她变成跟父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让自己一辈子满意。
第三,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案例:年老的父母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04.第四部分
提出自己习惯了这种方式对待孩子与别人时该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用一种更丰富的审美,来激励我们更健康地生活。
案例:超治愈的高分综艺《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话:
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我整晚睡不着。
而是我真心愿意。
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
感悟引用文中一段话:
因为真实的我,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
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因为我值得;
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更好,因为我值得;
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
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3、结尾:
互动留言
#更好的自己#
为了变优秀,你做过哪些事?
为了迎接Better更好学院一周年,我们将连续4天,每天抽取一位留言最走心的音符,送出525元的“更好”基金。
更有5大品类,7门爆款课程,直降52.5元
近30位心理学专家倾情授课
亲密关系、个人成长、亲子关系...全方位提升
4、结构:
现象+原因+解决办法
5、感悟:
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情节,一步步走近文章思路,并且结尾还有很好的互动方式,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卖课文,全方位提升自己,仿佛购买了就能够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