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间万物,存在灭亡,有千万种模样,万般姿态,这一片枯叶撩拨他的心弦,那一片草原激发他的感慨,苹果触动他对可口的体味,草莓让他浸入甜蜜,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有的生产创造都是因为有人喜欢,有人热爱,有人为之心动,有人为之悸动。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也不例外。
人对于世间的感知力无非源自眼观、耳闻、心悟,而在大脑思索提炼筛选后,通过口述、执笔反馈于世界。于是创造与接受是相互关联,互相运作的存在。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之所以存在,起初大概是由于,创造者通过对世间的感悟,发掘到可能会被受众所接受的主题,而创作出以娱乐或非娱乐为目的的影视作品。但它的出现,绝不单是由于,创造者自身对世间产生某种感知,而后反映成作的。而更多情况下可能是由于,受众通过其他方式将自身需求体现反馈出来,而被创造者捕捉于是整合成作。
以个人浅薄的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来看,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存在的意义,固然毋庸置疑。本文在广泛借鉴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就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具体的,对社会、对受众所具有的,存在的意义,做出一下讨论: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都尊崇受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都能对现实做出适当反映并提出指导意义,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都是艺术消费精神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一、尊崇受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一杯羹、一瓢饮、一顿残羹冷炙、一席饕餮盛宴,是你的日常,还是他的生活。人生阅历与积淀,加之时代潮流的冲击,文化背景的熏陶,家庭氛围晕染,都对不同的个体观察世界的视角,产生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差异已然决定着人与人精神需求的倾向性。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精神需求更是多样化的。作为满足精神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观影,更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娱乐电影,还是非娱乐电影,都是尊崇受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的结果。
《憨豆先生的假期》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娱乐电影,性格使然对于此类,类似于“哗众取宠”的搞笑桥段向来无法新生好感,甚至在观影过程中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他的行为是夸张的,表演的剧情是荒谬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触发我的笑点。而于我同时观影的,是我的堂弟,小我四岁的年龄与更为开朗活泼的性格,使得他对于喜剧的接受程度远高于我,即使是拙劣的表演与难圆的剧情也能使他发自内心的大笑,甚至在观影后对于经典台词,经典桥段反复琢磨模仿,语气语调,行为动作,都表达着他对于这部以娱乐为主题的电影,难以抑制的热爱。
相比而言,类似于《Life》(BBC纪录片)《鸟的迁徙》、《地球四季》(雅克·汉贝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央视纪录片)的各种纪实类非纪录片却是令我心生敬畏又深切迷恋的。它们虽然与娱乐无关,却也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视觉、听觉充分整合,融合出一部部直击心底的影片。它们探寻全新的领域,它们开启未知的故事,它们心存敬畏才将自然与历史真切又亲近的呈现在你的眼前。足不出户,便观天下风光,未阅千卷,已晓古今中外。
更多的电影,类似于《天使艾米丽》,并不能直接划分为娱乐或非娱乐电影,它的喜剧色彩与奇妙的幻想可以达到娱乐的效果,但其精妙的主题与细腻的剧情更使其内容丰盈,富有哲理而饱含意蕴。有人为其一百二十分钟,帧帧温情十足的法式下午茶,倍感心动;有人为互补的配色融成的一杯有情愫流露,被倒入多维的时间定位制成精致的欧式骨瓷茶杯中的咖啡,细品余味。娱乐或非娱乐,都不能概述艾米莉头脑中五彩缤纷的异想世界,那里流淌着抒情的乐曲,设置着复古情怀的装潢,甜而不腻,心生暖意。
存在即合理,没有需求就没有创造,正是受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搭建了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存在的舞台。
二、对现实做出适当反映并提出指导建议
现实世界中你归属于家庭,亦从属于社会,于是亲情、爱情与社会问题,都是影视作品中主流的主题。娱乐电影娱乐大众,受众年龄段广,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侧面了解现实生活所反映的问题,而非娱乐类电影更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同时它们在表现现实生活时,也向受众展示了导演与编剧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使得影片具有反映与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是典型的由真人秀电视节目改编的剧情亲情娱乐类电影,它的上映不但因其真人秀娱乐节目原班人马的IP符号,更因其展现亲情主题,符合时代背景与主流思想,而大为卖座。这就是娱乐电影反映现实并为之探讨建设性意见的典型代表,纵使骂声一片,纵使各种声音在质疑,这不就是把综艺节目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荧幕吗?但娱乐性还在,亲情还在,感动与温情还在,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还在,于是娱乐电影对于反映现实问题,也有迹可循。
非娱乐类电影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指导意义更是全然毋庸置疑的,贾樟柯的文艺片不够卖座却又极强的艺术性与现实意义,着眼于发展相对落后的二三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关注点落实到正在奋发向上追求梦想的青年男女,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看起来单纯的描摹却将真实记录的长镜头,与激发想象力的夸张手法,紧密融合,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实现意义远大于表面感知的效果。在《山河故人》中,沈涛、张晋生和Dollar是一家人,是一群人,是无数个个体,无数个家庭。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更是源自活跃的、丰富的内心活动与强烈的情感思维的,并有助于受众理解、认知客观世界的。于是无论是娱乐电影还是非娱乐类电影,都因其存在的意义——反映与指导现实,而存在。
三、艺术消费精神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娱乐与艺术天生就不是对立存在的独立概念,因而娱乐电影重视娱乐,非娱乐类电影重视艺术,但这并不是可以质疑两者存在意义的理由。娱乐电影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也遵循了艺术消费的双重属性,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同等的,非娱乐电影也能够满足受众与市场的需求。
《速度与激情》系列向来是娱乐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典型,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此相互依托,相互依附,一连拍摄七集的连续剧式电影充分的满足了受众对于视觉冲击力的需求,也满足了导演制片人对于票房利润的需求。即使当拍到《速度与激情7》时,冯小刚导演批判“看不到人心”,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用同等的情感需求线来规范,并不是所有的商业电影都要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再满足更多的情感需求。能够将精神性与经济性相统一,便能够成为娱乐电影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商业性是娱乐电影所强调注重的,依我来看,不仅仅是娱乐电影,非娱乐电影同样注重卖座与商业性,更不能忽略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只有赢得大众认可的内容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出乎意料,《釜山行》被称为“一部几近完美的教科书级别商业电影。”危机和转机、绝望和希望的循环中起起伏伏,讲一个好故事,塑造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这就是优秀的商业电影,这就能把观众牢牢地锁在座位上。
电影的存在的意义,是赚钱还是提供精神动力,没有准确的定数,但无论何种形式的电影,只要能够满足精神与经济,就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艺术传播是借助物质媒介和多种传播方式,来使得作品与作品的相关信息扩展、蔓延而被受众知晓的,这一过程就是艺术传播。娱乐电影是艺术传播,非娱乐电影也是艺术传播,它们以导演为艺术主体,以观众为受传者,它们都源自于导演自身的经历与追求,它们都尊崇受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它们都对现实做出适当反映并提出指导建议,它们都是艺术消费精神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它们都是为了有人喜欢,有人热爱,有人为之心动,有人为之悸动而被创造的,这就是娱乐电影与非娱乐电影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