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有一位弟子仰慕于心学的博大精深,却苦于公务繁忙,没有时间专心研讨,便向老师倾诉自己的苦恼。王守仁笑答:我什么时候向你提出过抛下公务专心学习的要求呢?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最终目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独有偶,在远隔重洋的国度——加拿大,有一位国际友人以亲身实践,向世人展示了现代版“知行合一”真人秀。
斯科特·杨,毕业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读书期间,除了全日制的商科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经营一家公司,主持一家演讲俱乐部。日程满满的他,每天的课后学习时间只有两小时。然而大学四年,他的平均成绩保持在A和A+之间。毕业后,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生通常耗时4年的33门课程,成为MIT历史上最快毕业的学生。
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了解“整体性学习法”的精髓,享受“学得少、会得多”的生活乐趣,斯科特·杨动笔写下了一本仅有173页纸的小书。
该书的中英文名称互为问答,颇为有趣。
中文:如何高效学习
英文:Learn More Study Less(学得少,会得多)
学得少,会得多。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似乎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一般而言,学习所花时间与最终获得的知识(成绩)是成正比的。然而,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书中全方位阐述“整体性学习法”的运用,讲述一个课后几乎不学习的“学渣”是怎样通过高效学习,成为“会得多”的学霸故事。
正苦于公文写作学习低潮期的我,本着“知行合一”的尝试,根据这本书的整体性学习理论,总结了一套公文模型学习法,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步:寻找学习平台(获取信息)
工作效率低,想学公文写作(产生学习的兴趣)
1. 怎样学习?(寻找信息)
2. 学习公文写作的平台或载体都有哪些(可供筛选的信息)
3. 查看网络对其的评价(做出决定)
第二步:听课做笔记(理解)
在喜马拉雅FM,找到了“知行公文写作研揪院”,老师发来课程链接,按步就班开始学习。
1. 公文写作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理解信息的背景)
2. 公文写作有哪些类型?他们的模型、结构是怎么样的?
(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3. 不同类型的公文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了解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对学习笔记进行复盘、整理(扩展)
听完课程,怎么消化掌握这些知识呢?(发散思维阶段)
1. 为什么要进行“概念封装”?为什么不能“以事实为根据”就事论事、而是对工作成绩进行“美颜”提出亮点?
(深度拓展,多问背后的原因)
2. 领导讲话稿有几种套路?分为哪几种情景?与工作简报有哪些不同?(横向拓展,进行类似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公文写作会对工作思维、方法产生哪些影响?公文写作背后折射出的思想有哪些?(比喻化、内在化)
第四步:写作业(纠错)
按照老师要求,写了一篇有关高考工作的通讯稿。
“同学,我要的是工作简报,你写的是通讯稿。”
“对不起,老师,我弄错写作要求了。”
(通过不断练习,及时纠正自己模型,提高对信息的理解)
第五步:成为单位小小笔杆子(应用)
1. 应付日常工作材料。
2. 担负重要材料主笔任务。
3. 在公文比赛获奖。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公文写作学习,是必须独自一人走过漫长的泥泞道路。在双脚沾满泥巴的同时,不要迷茫,可以有短时的低沉;不要迷茫,应当始终看到远处的灯塔;不要迷茫,问问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知识本身是没有界限的,要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学好公文写作。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公文写作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扑面而来的“文山会海”中创造性、高效率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