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二十)

                      十五、  农宅民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人一旦遭受失意身处异乡时,首先怀念的一定是故乡了,因为那里有温馨的家园。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被贬官谪居郴州,在旅馆中填下《踏莎行》词时,内心肯定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对家的眷恋。家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而作为家的主要物质载体的居宅可谓是家的最重要的标志。

        相对于自然界的四季变幻、寒暑更迭,人的适应能力实属微不足道,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依赖自己的居宅以遮风避雨、祛暑御寒,以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一窥先民的家宅。吴江梅堰龙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早期的村落,占地估计有2000平方米,有古河道、小路,已显露的房屋遗址有12座,墓葬18处。河道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村落,房址散布于河道两旁,这与当地后来的村落布置相差无几。房屋平面有矩形的也有圆形的,从找到的构件中可以了解到,建筑的形式有当地已普遍采用木构的干阑式建筑,也有地面建筑。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为了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等级地位,民居建筑所能使用的尺度、规模甚至装修、装饰也被限定。因此,考察解放前,农村绝大多数是瓦屋或草房,少数村子有一、二间砖木结构的老式楼房。典型的平房为3间正屋带横屋。正屋中间的一间称“厢屋”(客堂),边间后半是卧室,前半间或横屋作厨房。

      对于农村住宅,《同里镇志》记有:“6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邻近同里的八坼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60年代前有草房和瓦房,屋前场地,旁辟菜园,整个房舍,绿荫围绕,且都为平房。在八十年代还能看到土坯墙的遗留,那时我家后面就有一段,应该是邻居以前的草房拆除后的残留吧?墙上有错落的小洞,是一种比普通蜜蜂个头大的蜂打的,这种蜂单独行动的居多。每到薄暮时分,放学回家,我们一手拧个玻璃瓶,瓶子里装点油菜花蚕豆花什么的,一手拿根小树枝,在泥墙小洞里一掏,它就嗡嗡叫着从洞里爬出来,用瓶子口对准就轻而易举地抓到了。这种蜂,用我们八坼的土话称则发音类似“吴螨”,但不知道书面表达为何。有说是泥蜂,有说是熊蜂,但我通过百度了解,倒是壁蜂的描述比较接近,看来要弄清楚的话非得请教养蜂专家不可。不过随着土墙的消失,这种蜂也跟着看不到了,不知道都去了哪里?

      八坼的农民住宅主要选择耕作便利、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地势高的地段,建立宅基,形成村庄。经过长期实践,农房建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非常实用的选址原则。历代农宅有条件的都沿河而筑,住宅不建在河边是少有的。另外,房子坐北朝南为主,好处是便于采光、避寒风。老百姓选宅址还是有禁忌的,一般不选河道口、不选坟墓处、不选桥头口等,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进行改造,如在房屋周围进行地形改造,或进行破法。通常镇宅解冲之物有:半爿磨盘石,砌在大门边的墙上;黄老虎,用泥灰塑造的老虎头塑在大门左边墙上;照妖镜,原为圆形铜镜,后改成玻璃镜,嵌在大门上面槛上。

      另外,在乡下造屋间数很少见有一间、四间的,这大概是明《鲁班经》确定的吉凶规则:“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影响所致吧?

      小时候,还经常听大人讨论建房子有五路头、七路头之称,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接触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也听不到这个说法。倒是《桃源镇志》和《坛丘镇志》里有这个提法,但语焉不详。偶翻1993版《上海县志》解释为:“进深五柱、七柱、九柱,称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看来所谓的几路头也就是指房子屋顶的横梁数量,即桁条数量,有几根桁条就叫几路头。如有五根桁条的房子就叫五路头房子。

    乡人们以前造的房子以五路头、七路头居多,偶有九路头。在民间,修房造屋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不可草率。《黄帝内经》说:“宅者,人之本也。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因此,乡人对建宅仪式十分看重。如破土动工前,一般会请风水先生勘定宅基方位,选择动工日期;有的则请师娘问老爷择日。开工前,在宅基地某一角埋一块“预石”。据说如果出现事故,只要撬松“预石”,就能化解。另外,还要备酒菜、香烛在宅基地上祭祀“土地”,保佑平安。破法后,才开沟排磉(柱顶石)。打地基时,由作头师傅(泥工工头)指挥,四人把夯,四人拉索,齐心举起打下,动作必须协调,才轻松省力,提高工效,不出事故。由一人领唱“夯调”,他人和调,其调子抑扬顿挫,坚实有力,分外好听,是属于劳动号子一类。打夯日,东家须办酒招待工人。

      立柱、上梁是建房的关键阶段。立柱上梁那天,亲戚好友要携带蹄子、蒸糕等前来祝贺,俗称担“造屋盘”。主人的岳父母家要担“上梁盘”,送来鱼肉、糕团、馒头、粽子、爆竹、鞭炮、甘蔗、水果等礼品。上正梁时极为讲究。正梁中间包裹一块红布,悬万年青一束,嵌铜钱一枚。上梁时辰一到,工匠领队爬在上梁处,口念颂词吉利话,在爆竹、鞭炮声中架好正梁,向下散散糖果糕点,在场群众争着捡拾,俗称“抛梁”、“抢馒头”。上梁结束后,东家赐工匠红包,备“上梁酒”宴请工匠、杂工。

    做脊完工代表新屋落成,东家要办“完工酒”,招待所有为建房出过力的人。20世纪80年代起建造楼房,出现了“抛楼板”,形式与抛梁类似,也是习俗的延续吧。

      八十年代时,我们家东北面的邻居是来自苏北的老张夫妇,他们居住的房子是一间三开间的七路头平房。不知道什么原因,燕子特别喜欢在他们家的屋檐下筑巢,而且不止一只两只。呢喃的燕语声,翩飞的身影,给两位老人的屋子增添了不少的热闹。后来随着主人过逝后,燕去房空。之后,村里的平房也逐渐被楼房替代,而燕子集聚在某一家屋檐下筑巢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能燕子也喜欢传统的民居那种“渗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的书卷气和乡民们淳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来的对自然的亲和感”吧?

  (待续)

(欢迎有知悉八坼故事的有缘人提供写作信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65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82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21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9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2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5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0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48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2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9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