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托尔斯泰是写实派的巅峰高手,你不用读他大部头,就看他的小小说,深一点体会,会明白,他就是个大手笔,大雕刻家,大画家,讲故事的高手。
跳入水中,是故事唯一的出路,也是故事中孩子活命的唯一选择。不跳就是掉,跳,有一半活命的希望,掉,全剧悲催结局,没戏。
跳,是勇敢主动的求生;掉,是无奈的被动等死。
托尔斯泰的《跳水》,故事开局,就把空间定位在一艘环游世界之后返航的船上。这样的船上有水手,有船长,还有船长的儿子,正常不过了,还往其间放进了一只“大猴子”,这只猴子,应该是作者放入的。为什么不是放进一只鹦鹉,或是一头猪,一只羊呢?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首段)
恰是,只有猴子才能导索这个故事进展,从风平浪静的笑声欢乐甲板上引到桅杆顶端上,唯一的绝路上。
托尔斯泰的这个小故事,读后,让人不由地感到,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故事了,让人惊呼小小说的精致有别于大部头宏大的叙事。
《跳水》的故事高潮,是文字向前自然而然地推动而形成的,精雕细琢,缜密构思,却找不出是人为地造作痕迹。
环游世界之后,归来的帆船上,那些放荡不羁的水手们,在那么个“风平浪静”的天气里,又有那么一只“半精好玩”的猴子,出现了一出那样危险的事,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小说的开头,有着这样的顺理成章的预设安排,一旦序幕拉开,进入了戏中,是故事自已在走了,而不是作者在写了,他们自己沿着他们的路去发展。这似乎有点如现在的智能电脑游戏一样。是的,小说时代的故事情节,似乎就是人类心中的某些共通的本性在作用着。
雕刻艺术也一样,一个雕刻大家,看到了一块石头之后,基本的雕刻形像可能已经出现在脑中了,而进行雕琢之后,渐进渐行,就是一种生命流动了。
我的理解是,作家或是画家或是雕刻家等艺术家,一旦进入了创作之后,他原本的那个“我”似乎消失了,只有进入艺术创作中的那个“我”,就像是睡眠之中的做梦一样,就像是“神经病人”的思维一样。有些人进入“创作”后,可能是永远都无法回到原来的自我中了,原来的TA迷失在太空中。这种状态能不能称之为“迷失”,真正的迷失,可能是快乐的。但这样的两个我之“间隔”,像是生者对死者世界的无法了解一样,以至,谁也说不清楚。
上帝啊,快救救他吧!
能救孩子,能救孩子的,只有上帝了。
显然,这时候,连上帝都不敢出来了啊。
是谁?想到让船长出来的呢?
最后,船长出来了!是托翁使劲地猛敲船长室的门,他出来了。因为这个时候,托尔斯泰自已已经没有办法了,他多么想救孩子啊,但要怎么救呢?只有依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船长了。他还带了一把枪出来,原本是要打猎。他“立刻”就瞄准儿子,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的时间是以0.0001秒来算了。于是这样的时刻,还允许人们来作什么商量吗,还要搞什么拯救方案吗?〈如果有人写出一文:浅读拯救站上桅杆上孩子的几种方案。那就是扯淡。)只有智慧,一种如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一样,通过时间与经过战争之后的历炼,才能磨砺出的机智果断。
跳水结束后,人们会静下心来,反思反省。想到这艘环游世界的船,在它曾经航行的路上,一定有过无数次让人想像万千的险事,然而有船长在,都一一化险为夷了。一个环游了世界之后的船长,他就像是一位身经百战之后的将军一样。
不能再等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让“未来船长”跳海,跳水是最佳的选择了。
故事很惊险,进入故事的人,一根根神经已被牵着全部进入了惊险之中。经历了那么一翻“焦虑”后,要有希望,否则,天地不容啊。
从故事出来后的我,仍在想,“跳水”这两个字。
不管是编故事,还是故事中的人,或是在生活中,跳水的时候,有没有?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管是无意中走上了,或是有意着一路行至止境。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事情到这绝境之地,果断者,勇敢者,才会选择“跳”,否则,就是一失足,而成了千古之恨,没有再回首。敢跳不敢跳,只在于瞬间之念。这一跳是绝处缝生,这一跳之后的大难不死,人生会多了许多难得的智慧与理智,终生留在脑海中。
猴子,水手,孩子,船长。这场戏里就这四类角色,还有一件道具,就是“帽子”。出现惊险事故的一点就是孩子为了“帽子”的“面子”,我不知道俄语里的“帽子”与“面子”有没有相通,如果有的话,就是更加的深远了。在人生这出戏里,能够唱主角的时候不多,遇着的时候,有时我们就是猴子,有时就是孩子,就为了那个帽子(面子)。因为有人在观看着,我们下不了台,有人在哄笑着,我们不能结束。有时候我们就是在当水手,我们都在无意间成了起哄的看客,成了一出即将上演的“悲剧”中的帮凶。我们无法成为船长,像故事里说的,那么优秀的船长。
即是船长,也是父亲。
父亲,是男人,一个行事果断的男人,才能够保护家庭。那些水手中就没有当父亲的吗,可是哪一位有这样的父之智——船长的智慧。
《跳水》一文,延伸着,游戏,生命,还有呢?比如,一段时间里,人们谈中国人的父亲,就会想到《背影》,中国人的父亲形象,应该也要有船长举起枪的姿势吧!
——稿修于斧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