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中有所念,生活必有回响。
进入三月,校园开始了“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月活动。之于我,雷锋精神就是日常的“善良”二字。行事用善心,与人交用善行。想到此就心中一种疑虑,“现在00后的孩子们,会不会疑惑为什么要做人善良呢?”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告诉我们善良的人是怎样的,却从来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善良?”
为什么要善良?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顶难顶难的回答。坦然的说,在柏拉图《理想国》记载的苏格拉底与青年朋友们关于“善良”的对话中,直到现代各路哲学家都纷纷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关于“为什么要善良?”的答案只能是自己寻找,别人说的总归是别人说的。所以,无论先贤哲人的论述多么精辟词语多么的动人,不信总归是不信。
人总是要找一个信仰让自己善良吧。
这也不见得。
今日早起,看到简书推荐文字,其中一篇阅读量上千,红色标注出来的简书钻比我拥有的总数还多了许多,题目不记得了,只是清楚文中内容大致怀疑李镇西先生近来删除某一篇博文的必有用心另有企图。
我在文化的留言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大意是“世界是多面的,人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同时行使自己权力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力。”
为什么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照顾一些对方的感受呢?隔着屏幕,那一端也是位有血有肉的同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没有人愿意被人身攻击,那么为什么要用言辞要攻击他人呢?
让人瞠目结舌处还在于,有网友好意在评论区提醒笔者,怎料笔者直接一个“滚”字。如果觉得向他人客套显得自己虚伪,完全可以删除对方的评论,再以私信客观中性的表达自己写文初衷和观点。
每每想到在人生中遇到的人,要么是为人父母,要么将来绝大部分人会为人父母,心中不免就有些紧张。这种紧张是对于每一人在父母角色中对孩子,对我们民族未来一代影响的深远,而感到的一种忧患。
一个咄咄逼人、争锋相对、不遗余力将对方逼到角落还尽其能势的冷嘲热讽者,一个肆意攻击他人、缺乏理解共情、顽固自封自我莫名优越的偏执者,一个不愿不能跳出自我、喜好自我臆想和独断、喜好恶意猜测他人意图的人,如果当了父亲或者母亲,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为什么要善良?
我有我的答案。
如荣格对于微笑的说明,他说:“当我们对他人抱以微笑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们微笑。而别人的微笑不是简单对我们的回应,而是在我们的微笑他获得了肯定、支持和鼓励。他的微笑是感激和回报。”
我对别人善良,是因为善良可以为他人赋予能力,能够唤醒冷漠的心,能够重燃将熄的火,能够照亮他人的路。因为在善良待人的同时,我收获的是内心趋向完满的一种成就,我得到的是在这红尘中遇到了更美好的自己。
女儿问我:“爸爸如果是一位假装的乞丐,我们还会给钱吗?”
“多多,我不会恶意的去猜测任何一位乞丐。除非让我看见他是在行骗,除此之外,施舍出钱物只是自己善良,与对方的真假无关。当我们假定眼前的一个乞丐是假,我们的内心比乞丐还要可怜。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猜疑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