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孩子喂奶,没休息好,大清早就被孩子啼哭声吵醒。心里特烦躁。大喊亮哥把孩子抱进来喂奶。喊了两声儿,抱着孩子进来的却是婆婆,心里咯噔一下,有些不自在。不过还是让她把孩子抱过来躺下喂奶,她也没表现出啥不高兴,笑脸吟吟的念叨着"是饿了,一直哭得嘛,到妈妈那儿去吃两口哈孙儿"。我没多说什么,抱着孩子开始喂奶,她识趣的离开了。
平时最讨厌婆婆像唐僧似的念叨孙儿饿了,经常都是刚吃了奶,孩子一哭,她也哄不来,抱着找我喂奶,后来亮哥说了她几句"娃儿哭,不一定是没吃饱,也许是肚子不舒服或者其他什么,不要哭就抱着孩子,又念叨没吃饱这样的话。"想想婆婆肯定以为我唆使亮哥这样说的。不过还真没有,可是呢这些话我是早就想说的,不过经由亮哥的口说出来了,这样也好,儿子和娘哪有隔夜仇?可是婆媳就不一样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也会引起家庭矛盾。所以很多时候我跟婆婆很少交流。也许这样也不利于解决问题,但是为了家庭和睦也只有这样相互容忍着,相互理解着,自动划出一方隔离区。有些地方大家都会保持默契,不去触碰对方的底线。
我很小生活在"大家庭"中,没有切实感受到妈妈被奶奶整天盯着的感觉。我爸爸排行老幺,最小的,爸爸有三兄弟两姐姐。只要已成家,都"分家"自立出来。奶奶和爷爷也自立出来,不靠谁家赡养,自己忙自己的土地庄家。这种模式在农村很常见,尤其六七十年代。后来计划生育,要求一家不能超三胎,行政事业单位的或者干部只能一胎。慢慢的我们90后成家就得照顾"四老"。自己已经成为其中的焦点,尤其有了孩子,孩子就是其中焦点中焦点,备受关注。
林语堂说,幸福有四:"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非常赞同,如今从上大学到工作,再到成家,能满足四是已经不易。若有一二满足,已经很幸福。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机会一拖再拖,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爱人也忙,哪有时间互相说情话,顶多微信上发下"今天加班,不回家吃饭了,或者要出差几天,好好照顾自己等等",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城市带给我们的压迫感,习惯了生活紧张,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一放松自己,仿佛就要被淘汰,被抛弃。我们不敢,只有加倍努力工作。
我从成都回到了县城,为的是找到"一二"幸福,可是最后发现,如果能力无法使自己的财务独立,到哪里都一样。并且每天不给自己加油打气,不疏散自己的心情,不调整心态,那么整天活在怨怼中。因为回到县城,意味着选择了安逸,和更多认识的人在一起,她们不像大学里同学能话知己,不像成都里的同事能奋发向上,这里,县城,大家都是为了安逸而生活工作。自己有房有车,有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吃家里,用家里,看似毫无压力。
一直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是觉得外面有无限可能,的确也是如此,可是自己却像深陷泥潭的鸟儿,翅膀打湿了,无法挣脱泥淖,飞起来。刷刷朋友圈,感觉曾经的同学朋友今天国内游,明天国外游,真是精彩无比,羡慕不已。而自己活的是那么苟延残喘,卑微窒息。人与人还真不能比,一比较,想继续生活下去都挺难受。可是我没有放弃自己,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努力工作,总有一天,我能财务独立,我能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甚至去我想去的地方。我不会放弃,有一天,总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