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终身伴侣这件人生大事上,我们沉淀了很多民间智慧,比如“婚前睁大眼,婚后睁只眼闭只眼”,“选上一千个,不如先一个”,“天上的月亮指不得,财主的姑娘讨不得”,“东选西选,最后选个漏灯盏”。
这些谚语都指向怎样择偶,大都只反映出一个侧面,很难切实落地,更多的只是念起来顺口。
人生中其实还有好多决策,其重要性不亚于择偶,比如买房,择业等等。这类问题之所以难以抉择,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未来很难预测,你只知道现在和以前遇到过的人和事物,未来什么样,你并不知道;二是已经做出的决定不能反悔,一旦拒绝,就等于永远错过。
所以何时选,和选哪个非常重要。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最优停止理论。
在《算法之美》这本书中讲到一个类似于黄金分割的数字——37%。
比如结婚,假设你给自己限定的结婚年龄是18到40岁,过了40岁就不结婚。那么你决策的最佳时间,就是18到40岁之间37%的时间点,也就是26.1岁。在此之前,无论有多合适的恋人,你都要克制。过了26.1岁,只要看到比之前更合适的对象,就要立即求婚。
再比如买房问题,假如你必须要在一个月内做出决策,那么最佳的决策时机,就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7%,也就是第11天。在前10天,你只观察,不管看到多心动的房子,都不要买。从第11天开始,只要看到一个比之前好的房子,就应该果断出手。
再比如跳槽,你给自己限定,一共要面试10家名气差不多的公司。根据37%原则,你在前3家公司的面试中,不管待遇多高,都要果断拒绝。从第4家公司开始,一旦发现一家比前3家都合适的公司,一定要努力争取。
在37%这个时间点上,你有最大的概率选到最好的结果。这个结论是计算机通过零信息博弈得出的,当然,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不用记得那么精确,只需要知道,最佳的决策时刻,是前半场稍微靠中间的位置就行了。这个最佳决策时刻,在计算机领域里被称为最优停止。说白了,就是见好就收的最佳节点。
中国哲学里的一个核心的概念“止”,“什么时候停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智慧的起点就是“止”,哲学思想往往只能定性,通过计算机我们找到了这个定量的数字,就是37%。
但人生毕竟不是数学题,最重要就是开心。在婚姻大事里,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都被传为佳话,在事业选择中,梦想和热爱往往超过了利弊权衡。37%原则是一个选项,有效,但绝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