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两个星期,作业没有完成,这周必须得强打起精神来,把读书笔记交货!这周的读书笔记,应该说,完成得相当艰难。源于将近一个月的感冒,折磨着肉体:上呼吸道感染、喉咙嘶哑、不间断的咳嗽、挂盐水、出差长沙,众多且繁琐的工作,使得自己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研读。即使昨天和今天,强迫自己打开书本进行细读,也感觉到了自己的灵魂,是游离在书本之外的,必须不断告诉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脑海中不由得跳出本章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说的那样:你应该极力注意,绝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作一种工作,否则,可能致使他们一生一世的憎恶书本,憎恶学问。哈!今天我就憎恶自己一把!
第二章《实在论和教育》中,主要的一个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是唯一被赋予思考能力的动物,所以人的目的就是运用这种能力。因此,当我们思考时就实现了我们真正的目的;当我们不思考或者我们没有聪明地思考时,我们就背离了这种目标。世界可以通过对它用途的研究来加以理解,因而,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根据用途来加以解释:关于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用途是思考,但我们承认,可以拒绝思考或者做贫乏的思考。人们一旦在其他事情上反对这种功能而不思考,他们将由此遭受错误思想,缺乏健康和不幸生活所带来的后果。而如果人们追求真正的目的将获得适度的理性生活,避免走向极端。
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极端有两个:过和不及。比如在吃的方面,如果一个人吃得过多,他将变得肥胖,若缺乏能量,则通常会缺乏健康或者死亡。懂得把握度的人,即思考着的人会避免这类无节制。对亚里士多德来说,适度的观点,即是黄金中道,是避免走向极端之道。这又让我想到了长沙那场新家庭教育论坛上朱永新老师分享的《科学是新家庭教育的罗盘》中的一句话——“写作不只是为了写作,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思考。那么,人活着就要思考,大胆交流思考的结果,一群人聚在一起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我想,这应该是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也是人自我发展成为更好的人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第二章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哲学大师们就是在不断的思辨中、不断的批判中,获得成长。比如说,亚里士多德运用的逻辑方法是三段论,他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他就是用三段论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在逻辑上、系统形式上思考本体的规则陈述,研究其与真实情形的一致性程度。而弗朗西斯.培根则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主要是由于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产生了许多错误,尤其是关于物质现象,他要求在做出判断之前要有特殊的例子来证明。
当然,本章节中还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哲学家,比如说,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伯特兰.罗素、希拉里.普特南、约翰.R.赛尔等等,他们各自的观点让我看得有点头晕眼花。相对让我感到亲切且觉得他的哲学思想颇有温度的一位哲学家,就是约翰.洛克了。他认为,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类型,首要性质被称为客观的,主要是指颜色、味道、嗅觉、声音和其他“感官”质量;次要性质,被称为主观的,有赖于人们对它们的经验。他说“惩罚”,无论需要何种严格的管理,总是儿童愈小愈需多用,一旦施用适度,获得效果之后,便应放松,改而采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他说“礼貌”,儿童往往弄不清楚,而聪明的女仆和女导师,又往往用许许多多的好意去告诫他们。他觉得学习的方法与其依从规则,不如依据榜样。他不主张使得小小的孩子,因为礼貌上的细节而多吃苦头。儿童有些过失,只要他们的年纪稍大之后就可以改正过来,无须担心。他说“导师”,儿童从刚能说话的时候起,左右便得有个谨慎、清醒,甚至聪明的人,他的责任是把儿童领上正轨,使他们不去接近一切坏事,尤其是不受不良伴侣的熏染,在这方面,是家长在儿童身上花得最值得的一份钱,任何好吃好喝好住也只是使得子女财产丰裕而精神贫乏……
最后,重复对训练的强调:不仅包括行为训练,而且包括对学科训练、学习训练、生活运动训练。当你仔细检查学校内外的训练时,与其他单一哲学相比,你会发现更多的学校都遵从实在论的教育训练。哈,今天的阅读就到这里吧!可能读划得比较多,思考得比较少,请允许我慢慢成长,在阅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