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成长取决于父母,家庭的说法。比如,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孩子是家长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该不是复印过程出问题,是原件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孩子抑郁了,先要治愈的是父母,父母好了,孩子也很快好起来。研究了那么多家庭教育和育儿的知识理论,以及自身的实践,感觉这是对的。现在看了一本《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的陪伴》,韩国的作者解说的是常见育儿问题比较简单明了的解决途径。
这是韩国作者写的育儿书,东方的文化都些类似的背景,而在中国还有"家丑不外扬"的文化,让很多家庭不敢直视自我问题。因为学了高效阅读,不花很多时间就翻完了这本书,然后想着也许写一篇短文可以总结一下书中的精华可供自己和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孩子的心智模式,从离开母体开始就开始塑造,母亲在0~3岁阶段给与足够的陪伴起了很关键功效。在我看来这是不用怀疑的,难点是这位新妈妈本身的心智是否做好了当一个正确陪伴孩子的母亲。如果我们连处理生存经济、人际关系压力能力都没有,在产后没有做好身心修复,带着负能量的陪伴孩子成长也许会适得其反。
作者建议我们每天至少3个小时高质量陪伴,这样即便是职业妈妈也是可以做到兼顾家庭工作;如果做不到,也建议至少不要3天以上见不到孩子。
所以,从书中和这些年的总结,父母首先自己先要学会幸福的能力,培养情绪稳定的能力。尽量让自己的情绪稳定,给与孩子以积极的信息,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定制黄金准则并严格执行,不唠叨。很简单的几个点,但是可能需要我们要做很多系列的学习,修炼才做得到。太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全力以赴,是可以看到微妙的变化的。
首先,为什么我们容易情绪波动影响孩子成长环境?我们底层认知还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会根据自己对人生社会生存压力塑造了对孩子的各种期待和要求。认为根据自己人生经验总结孩子只有按照自己设定的期望值才能少走弯路去活得更好,忽略了对孩子每个阶段对关爱需求与满足。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的压力,常常传递给身边的人;没有能力分析孩子行为内在原理,没有能力去疏导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这里有个很实用的建议,就是学会及时给自己按暂停键,即便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把情绪暂停即使什么都不做,总比因为自我情绪冒出负面伤人的话来强很多。
其次,就是掌握了按暂停键后,慢慢学会用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不要说出对孩子批判性的人词句,而是更多你想期望孩子成为的模样的语句。过多的负面信息,会容易让孩子有负罪感,有不值得感,这样会影响孩子自信和自主创造力的激发培养。
再次就是制订黄金准则,并严格执行,不唠叨。准则不需要多,哪怕只有一句“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重复说替代批评教育的语句。后面的严格执行很重要,否则做不到知行合一,再好计划都是白扯。
如果做到了如此高品质的陪伴,作者认为是“妈妈的味道”陪伴给了孩子的安全感,也跟着学会淡定拥有稳定的人生状态,一切都好了。
育儿如果建立在一个和谐平稳的家庭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学问,因为有爱,一切都很平顺。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一个家庭生病了,很多时候有两种诊断建议和选择:逃离生病的环境和自我调节。我很同意作者的看法,作为第一种方法,如果不解决根本性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许换了一个环境也会继续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不排除换了周遭环境是会改善更快的。最能解决问题的,也是最难的自我调节,但是却可能是最彻底的办法。不防从自我改变和提升开始走出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