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解读书中文官时,提到万历皇帝本来是一个励精图治、胸有大志之帝,但是最终因为现实和理想之间落差的多次打击,选择了消极的态度来度过大部分在位时间。而导致他彻底堕落的导火索,便是立太子一事。
万历这个有大志之人,在这个文官沆瀣一气的时代,注定内心憋着一股气无处安放,自己的意见总是被某些心机重的大臣利用制度和传统打击,比如在宫里自己操兵(咳咳,别想歪,操练禁卫军)就被威胁安全为由荒废掉。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妃子——郑妃。她对于万历是那么的了解,那么的关怀,仿佛她就是为他而生。她也成为他活下去的一部分动力。更为可喜的是,没过几年郑妃就为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常洵(当然姓朱)。可是不幸的是,在常洵以前,已经有王妃(当时公认的王后)的孩子常洛了。可偏偏常洛还没被册封为太子,万历就特想把爱妃的孩子立为太子。上回说过,在明末,传统思想礼法已经在文官心中根深蒂固,立非嫡为太子在他们看来简直大逆不道。于是无数人上书,轮着上书,不停上书,把万历头都上爆了 (万历:
( ╯‵□′)╯︵┴─┴)。万历真的累了——我什么都干不了,老子的继承人都轮不到老子定,老子不干了!!此后便是一蹶不振。把一切都交给积淀了几百年的、已经开始腐烂了的帝国固有制度(也就是交给文官制度)。其实,我认为如果万历能再强硬一点,把这个事自己做了主,来个杀鸡儆文官,说不定就能把自己的思想给贯彻下去,说不定就能改变明朝衰落的命运,说不定现在世界的格局都会改变。(只是可惜没有如果(つД`))
书中多次提到这次太子事件对万历的影响,这诱发了我对于探讨历代怎么立太子的小小兴趣。溯源来说,自从进入父系社会,部落首领的传承是通过禅让的,比如尧舜。但是谁能保证这就是立贤?谁又能说清楚两代首领之间有没有什么利益或者其他暧昧不清的关系在里面呢?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立儿子,我猜测是因为聚落的发展时间不够长,没有形成强烈的家庭理念和血缘理念。这不在禹病死以后,他的儿子启就通过各种手段当上了新的首领,开启了世袭制为传承手段的夏王朝。到了周,礼制俞为完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血缘传承制度(就那个天子,士大夫,卿,士),嫡长子继承制从此开始。
自此之后,“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在各个王朝稳固存在,凡是想立非嫡系为太子的皇帝基本都失败了。虽然最近的各种宫斗剧里面也有各位娘娘抢着让皇帝给自己儿子封太子的情节,但是大多数娘娘都是合理竞争——先上位成为正宫,儿子必定名正言顺的成为太子。历史上成功打破嫡子魔咒的李世民,还是通过各种肮脏卑劣的手段成功为帝的,不足以说明废嫡可行,而且最后他自己也是沿用了立嫡制度...
到了清代,一切都变了,高度的君主专制并没能和嫡长子继承制相得益彰,清朝的立太子制度反而是个更有趣的东西。其实我还想过为什么清朝不延续嫡长子继承制,网上有个人一语惊醒梦中人——人家就不是汉人,凭什么用你汉人制度?对哦,人家是满清贵族,能攻破明关,自说明人家有自己的一套。 在清朝不太平的时期(前期),皇位继承比较混乱,出现过长子继承,出现过贤子继承,这都是形势选择的结果。康熙帝立过太子,他两立两废,反倒引发了九龙夺嫡,皇室之间发生了惨烈的残杀。从此清朝不立太子。自雍正之后,实行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会秘密立下遗诏,只有在皇帝驾崩以后才能打开遗诏,确定太子人选。(网上有人说这玩意属于立贤,又有人说这个被满清贵族操控利用,这我也说不清楚,大家自行定夺)。
胤礽因为太子制度的废除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和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有异曲同工之妙)。
('')ノ❤完工,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