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biwn.html
帛书版本: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道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阐述了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奇妙的智慧。余下的八十章,无非是第一章思想的延伸,和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阐述,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二章就是老子首次对第一章中的思维原则,作了一个具体的呈现和详细的解释。更准确地说:第二章是对第一章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和进一步的阐述。
接下来的第三章,其实就是对老子这种思维原则在政治和管理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老子对于第一章的基本理论在作具体应用和解释,试图让人们学以致用,用这套老子的高度思维方式来帮助社会和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老子的全书,都贯穿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第二章真正的目的:明相是人为附加的概念,是认知的角度
本章试图用实际的例证来告诉人们:名相只是人为附加的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更不代表事物本身。一切名相,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关系认知的一个角度,而且是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当认知的角度改变,原有的名相也随之消失;同时又产生新的名相,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认知。
与大家习惯的“一分为二”思想不同的是:老子并不认为把一个事物看成一分为二就够了;而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所以看一个事物,就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产生的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不绝如阴阳”。道家平等地认为:每一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一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也”的真正含义。
老子在本章中,就是了解到我们常人的这个思维特点,并用几个大家熟悉的典型例子,把坚持简单化思维角度的结果,引申到最后很荒谬的地步,让人们反过来清晰地觉察自己到思维的盲区,反省自己执著名相的愚痴!
本章前后文的逻辑联系也极为紧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先从美恶,善与不善的概念,来破除人们固定的判断习惯;
2 接下来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概念,来说明人们使用的名词和概念,在意义上具有非常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3 最后把这种多角度的认知方法,破除了固定僵化思维的高度智慧,转用于“圣人”对于国家治理原则的方法论演绎:也就是老子著名的“无为”和“无言”的道家至高无上,高度灵活和多角度多思维层次的管理境界。
只需转换一下思维模式,老子的东西就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如果坚持固定的名相,不变的含义,单一的思维角度,与老子的智慧就一定无缘。
老子实质上只关心最高的事实真理和智慧,非常反对人类的自作多情和文饰。所以,专家们在美,恶,善,不善的解读上,已经在思维逻辑上违背了老子的原意。
几个关键词的解释
美:喜欢;恶:不喜欢,讨厌
善:“擅长”“特长”“优胜”“高明”
美恶之名,相因而有
》美恶之名,因相而有。就是说:“美”和“恶”这种“名”,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天地自然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只是存在于“观察者角度”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语言和情绪中,是人对于某个事物加以“判断”的名词;它们不是事实,非关存在和真实本质,只是人类对存在的表达方式,而且同一件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表达的方式和出发的角度就是“相”,即感受者的某个思维和情感认知角度,也就是哲学和心理学所说的“观察者角度”。这就像一张照片,它不是本人,但可以代表本人,而且对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的照片,如果执著某一张照片才是某人,就是太“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