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外界互动,学习的方式很多,读书、历练、求教这些都是途径,成长中的孩子对世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孩子们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令人抓狂的调皮,有本能的吸引大人注意的原因,但更多的就是在学习,这个时候,大多数家长要么严厉喝止,要么无原则的宠溺,要知道孩子对未知的探索是需要有反馈的,也是形成认知边界的过程,被喝止就是被迫变得和家长一样,成了模型,失去了创意,这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成长的悲剧;而宠溺就是没有反馈,于是孩子没有边界,表现出来的就是无法无天,直到铸成大错,这又是另外一种悲剧。
孩子之所以是家长的导师,正是因为在外现出来是调皮、实则是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家长参与以及引导,并适时给出反馈。
这相当于把“塑造大脑”作为生活日常,对孩子探索世界有清晰的认知,就不会对什么淘气、调皮有烦躁甚至愤怒的情绪,而是把每一次孩子的“犯错”视作引导、教育的绝佳机会,划定边界的时候心中暗喜、但要表现出一本正经的生气。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亦或是家人,对己要砥砺反省,并在家中形成孩子探索世界有正反馈的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做针对性的练习、有意识玩这方面游戏的过程。另外自己每天读书、锻炼、冥想等等,孩子会看在眼里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尝试,这就是创建和谐、学习、宽松、成长的家风,构建场景环境才是教育正途。
我妻子有一个钧窑的三足茶鼎,爱不释手,昨晚被儿子手舞足蹈碰到地上摔碎了,妻子心疼的直抽抽、当然气的发抖,但就是平时已经形成的氛围让她在盛怒下没有在儿子面前做出失态的举动,而是跑到书房里来冲我发泄,我笑咪咪的安抚了妻子,好整以暇的干好手里的事情,然后才假装非常生气的样子出去教育儿子,“妈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要道歉并想尽办法让妈妈消气”,像这种打碎物品的事情其实根本算不上错误,只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意外,但我们传统教育中都是以犯错来惩罚的,这样必然会打击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正确的引导应该是赶紧趁机叫他知道什么是“责任”。
所以我一出去先是问他:“你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这个很明显出乎正在忐忑不安的他的意料,愣了一下,但可能瞬间明白我想干啥,居然说最喜欢牛奶,我当然不会让他扯开话题,就直接说:“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茶鼎,你打碎了就好像她把你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和乐高积木全部扔掉,还永远不能看动画片”。
首先得让他知道这到底是咋回事,果然他说不要啊,然后我紧接着说既然是自己的不小心,那就得承担责任,主动去面对承担,取得妈妈的原谅,果然最后跑过去和他妈说扫15天地(扫一次地一般是挣5块钱),达成了谅解。
这种不可避免的意外其实是最好的教育,破坏已经发生,应该是利用损失制造价值,而很多家长的处理却是劈头盖脸的呵斥甚至打骂,让损失扩大,甚至造成心理阴影。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贵,差异更是宝藏,而且非常娇嫩,需要万分小心的呵护、鼓励,而我们平时可能一句略带情绪的话就能把这点好奇心或天赋扼杀在萌芽中,而教育真正的关键正是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