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前几天,女儿看到我正在读的书——《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开玩笑地跟我说:“妈妈,你不需要读这本书,你应当看看《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那么多话?》”然后扮个鬼脸走开了。
女儿是个小话痨,我的确没有“孩子不跟我说话”的烦恼,以至于有时我需要打断她滔滔不绝的兴致,而她也并不介意,瞅准时机再继续开启她的话痨模式。
即便对我的做法有什么不满,她也绝不会缄口不言,而是要据理力争,如果最终我们不能说服对方,就各持己见。我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她的意见,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的时候,怎么会不愿跟父母说话呢?
所以,我认为“不说话”的原因首先就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因为孩子不信任父母,就放弃了与父母沟通的欲望,教养便成了父母的独角戏。这都源于父母不了解孩子,只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孩子所难,一厢情愿使蛮劲将孩子越推越远。
没有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孩子会拒绝沟通,没有有效沟通,怎么建立亲子关系?没有良好亲子关系,又何谈教养?书中一句话一语中的:“对父母来说,对话才是金科玉律,而不是对抗。”
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沟通,父母唠叨,孩子淡漠,对比鲜明,父母对孩子苦口婆心,而孩子对父母爱答不理。
了解青春期,才能解码青春期,我们一起来看: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
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脑的所有区域都有显著生长,其中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这两个区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额叶皮质是与思考、计划和解决问题相关的区域,可称之为“理性脑”;而杏仁核是与情绪、感觉和觉醒相关的区域,也可称之为“情绪脑”。
但问题是这两个脑区的发展并非并驾齐驱,杏仁核发育的速度比前额叶皮质要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的原因。也就是情绪跑得比理性快,情绪脑在十三四岁就几乎完全发育成熟,而理性脑完成成熟发育要到二十五岁。
同时,青春期体内激素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激素失衡也容易造成孩子喜怒无常的外显行为。性激素的激增可能会刺激青少年寻求新奇的感觉,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比如早恋。压力过大释放了过多皮质醇,而此时能缓解焦虑的血清素又分泌不足,孩子就变得沉默寡言,或烦躁易怒。
正是由于青春期孩子这些看不见的大脑变化和体内激素分泌的不平衡,使得孩子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当然,还有一些看得见的变化,比如孩子身高、体重的激增,同伴关系变得复杂,学习难度增加等等,这一切突如其来的改变让青少年应接不暇,如果没有父母爱的理解和接纳,孩子就会时常感觉到孤立无援,无助失望的感觉让孩子关闭了对父母的心门。
青春期的四个典型特征
1、有时看见父母就生气
可能父母什么都没做,只是出现在了孩子面前,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可能因为衣着不够得体或者吃饭的时候没有遵守餐桌礼仪,孩子会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生气。就如书中所说:孩子对父母的容忍度降低了,孩子越了解父母,孩子就对父母的批评越多。
2、非常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青春期孩子脑发育的特点,他们特别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有着强烈的自我关注需求,他们似乎是活在当下,很难从自身和此时此刻跳脱出去思考问题,他们会不考虑别人感受地执拗行事,尽情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自我同一性。
3、特别在意个人隐私
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对父母的问题不再是有问必答,而是会刻意躲闪或直接拒绝回答,甚至会用刻意撒谎瞒天过海,很多事情不愿再与父母分享,有了自己私密的日记本,经常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暂时切断与父母的联系,开始变得神神秘秘。
4、情绪和人际关系多变
前面已经对青少年情绪多变的原因做了脑科学的解释,这也是青少年的核心特征之一。父母会经常感觉到被孩子攻击或者被孩子伤害,貌似孩子正在努力推开父母,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处理压力和寻得需求平衡的一种方式而已。
解码青春期的五个关键点
本书基于“STAGE”框架来帮助父母理解青春期孩子,站在养育者的角度来解读孩子,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五个关键的元素:
S——Significance 父母的重要性
《解码青春期》中有这么一句话:青少年比看起来更需要你。经常有父母落寞地跟我说:“孩子不需要我了,孩子更愿意跟小伙伴玩而不愿意理我。”但是调查显示:所有年龄段的青少年因为缺乏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而担忧。
可能父母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在培养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潜在影响力最大。在我的家庭教育指导中,我看到了因父母成长改变,原来胆小懦弱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原来自私冷漠的孩子变得善解人意。
不是父母变得不重要的,也不是孩子不需要父母,孩子需要以正确方式表达爱的父母,是建立在接纳、理解、尊重基础上的爱。防止一个孩子自暴自弃最好的解决措施,在于父母本身,所以我总是向那些有问题孩子的父母说:唯有父母的爱能救孩子。
父母是青少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如年幼孩子一样渴望父母的爱,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只是相处方式需要变化。
T——Two—way communication 双向沟通
既然是沟通,就是双方的互动,一方表达,一方倾听,而很多父母把所谓的“说教”理解成沟通,把父母认为正确的道理强行灌输给孩子,那不是沟通,那只是告知。青少年会因为父母“只想说,不想听”的假沟通而失去跟父母谈话的兴趣,所以,在沟通中“听”和“说”同样重要。
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如果孩子意识到你在听他说话,他就更愿意去听父母说话。也就是说父母越表现出倾听,孩子就越愿意说,也越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甚至有时候听比说更重要,父母倾听,适当的问题启发,孩子就能在诉说和父母的引导中理清思路,在沟通中解决了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描述你看到的事实,不可进行夸大,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具体感受,而不做定性的评价或者指责,多采用“我”开头的句式,以避免引起孩子的防御心理。
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借助网络或与孩子玩他感兴趣的游戏,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多用身体语言,比如赞赏的眼神、竖一个大拇指,或者来一个爱的抱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A——Authority 权威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鲍姆林德提出的四种教养方式中最优的一种,既没有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放纵,也不像专断型教养那样过分严苛,更不会如忽视型教养方式似的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既有充分的爱,又有恰当的要求,让孩子在一种安全、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正如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倡的和善而坚定的教养方式,和善就是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坚定就是要设定一定的界限,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让孩子体会到价值感。感受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是一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也正契合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观点。
G——Generation gap 代沟
莎士比亚曾说过,年轻人和老一辈之间存在着矛盾。青年人和年轻人对某些事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甚至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之间也会秉承着对某些事物的不同观念。我们的认知体系里都打着时代的烙印,有些东西是刻在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无法跨越的槛,就像我们喜欢的那些老歌,我们留恋的某些时尚,时光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
都说三年一代沟,我们跟孩子隔着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我们的确跟孩子生长于不同的时代,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孩子的眼界是我们同年龄时无法企及的。而我们又与孩子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作为社会人的父母和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看待人生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生活的巨大差异,使得彼此很难理解对方。
我们离开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已经好多年,我们早已忘记我们青春期时的模样,很难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当下的苦衷,甚至会嗤之以鼻孩子的梦想。父母总觉得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于强势地解读和判断,将自己的价值观粗暴地强行输入给孩子,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E——Emotion 情绪
要解决问题,先处理情绪,情绪是沟通中的“场”,如果情绪不对,那么有效沟通就无从谈起。有研究称,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情绪问题,而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教练,是孩子情绪调节的榜样,情绪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这是我经常听到家长说的话,的确,“知道”和“做到”隔着很长的一段路。父母有情绪很正常,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体验过失落感,甚至是比较激烈的情绪反应。
情绪在亲子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恰当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条件。
所以,作为青少年的父母要善于寻求孩子的积极面,对孩子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双亲的陪伴,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教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要采用双向沟通的模式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关心,真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以及孩子在压力状况下的关怀等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不管事情有多困难,只要坚持,总有发生变化的那一天。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不要惧怕,了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陪伴,安度青春期并不难,希望看到此文的您能从文字中找到“青春期孩子为何不愿跟您说话”的答案。
愿所有家庭母慈子孝,祥和一片!
愿家庭教育充满关爱,沐浴温暖!
愿孩子的青春期变得美好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