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对自己的渴望而诞生,仅仅是借你而来的
1.今年过完年上学,还是小班的时候,虫儿说话经常是“我我我”:“妈妈,我我我都 都看不到它了!”有一阵我都十分担心,然后我就纠正,只要虫儿说话我就开始架起攻势准备进攻的姿态,果然,我很多次,准确的说是每次守株待兔都可以成功,虫儿也默默的低头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我我我了”!”然后我才放心的放过他,结果下次又重蹈覆辙。诸如此类对话不知道重复了N多次,我把这个问题归咎到语言发展不够到位,是自身的问题。
后来在大V店认识翁老师,知道这个和感统有关,错过了2岁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就得坚持做感统训练,每天要陪练拍皮球啊,拍乒乓球,骑车。而这两项运动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刚开始玩了两天新鲜,同时挫败感十足,对于我这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挑战性,于是训练暂告一段落。
2. 暑假的时候去小区,在电梯里听到虫儿唱“嗨皮拔丝特拖哟”,后来不断发现他唱“噢叽叽棒”,唱“爱学习爱劳动”,刚开始是默默的,偷偷的,一个人玩一个人看电视的时候,后来妈妈在的时候,也会无意间唱给我听,我再重复,问他什么歌,他给我解释。上个月喊我 唱英文字母歌,一连唱了好几遍才商量好休息,结果前两天在玻璃房里做作业时就一个人唱完了字母歌的,我在对面房内听的清楚。
今天我接虫儿放学,他说:妈妈,我刚才在学校玩的太开心了!
如此完整一句话,一口气说完了,对于一个三岁半的娃儿来说,非常棒,我回家赶紧在叔叔阿姨面前宣传一番,哈哈。
突然回想起之前的口吃,就在不经意间就恢复正常了,之前唱歌也是对的,早就忘记了这口吃一说,只是吐字不够清楚罢了。就在刚才虫在后排刚吃完一颗红色彩虹糖,然后拿着糖凑过来说:妈妈你吃绿的。听了好多遍,结果他说的:妈妈你是女的。
3. 之前我以为我是爱孩子的,当我发现精神才是孩子成长的必备基础和飞越的基石,于是我买了很多育儿书,结果看一些放一些,索性我暂停下来,我以为我放弃了,结果心里早已有了方向。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没有读,我只是在反思我够不够爱,铸就的环境够不够自由。我放下了急躁的脾气,让孩子从我身上学到的急躁发泄出来,然后我平静的处理。都说男孩子该有男孩子的样子,要大度,要谦让,要有担当,我觉得这个应该都是爸爸的榜样依葫芦画瓢出来的,我就做个有爱的妈妈就好。不再提示他总是口吃总是说不清楚,总是......我在减量减少说“总是”,我允许他不开心,我开始接受他生气的时候不说话,或者明明做了说没有做。
过不过马路,虫儿都有要求抱的权利,前提是要明确告诉我:妈妈我想抱,然后我马上抱着他,他脑袋依靠在我肩上,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立马挣脱我跳下来说:妈妈我都不要抱了,我知道他不想让老师同学笑话他是中班孩子还要妈妈抱,我不拆穿。
上学路上,我带粉笔给他画我车子的档位,因为他想知道我刚刚有没有挂错档,他觉得我就该一直用D,但是我倒车出门的时候用的R,哈哈,我高兴他观察仔细。然后我被要求画书包,书包上的拉丝头,画妈妈和虫儿,虫儿高兴的说妈妈好棒,此刻内心的满足十足啊,学了几个月的画还是有用,歪歪扭扭也会被虫儿认可,信心和目的性更强了,我要继续加油画!然后每次路过那个总会看看我们的画有没有掉,每次都有新发现,比如谁加了东西,哪个东西看不清楚了。
这学期开学我说,虫儿上中班了,要有时间观念了,不能老迟到,虽然学校没有规定几点必须到校,结果今天就被自己打破了,原因是虫儿在认真的教我拼拼图,我负责拆,他负责教我拼,一边拼,一边给我讲,先要找四周圆角的,就像我之前教他一样。等到我们把10张卡片拼好后,已经快9点,拿起书本上学吧。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对自己的渴望而诞生,仅仅是借你而来的。对于这句话,我觉得有一些感触了。而强大的爱就是我们之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