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对于梁总文章的思考中对于“自我实现预言”的认知产生了模糊认识,相似的还有“期待理论”、“比马龙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证预言:人会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期待理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
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比马龙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在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方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忽然想到我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对成长的认知一变再变,认为一直在升级,这何尝不是滤镜的效果呢?
我在个人成长的认知层次几度变化,不断提升。今天,又是一次提升。
从最开始相信经验主义,社会上大批出现成功学大师,讲自己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历,甚至大肆宣扬只要你报名我的课,只要你跟我做,你就能成功。
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听懂掌声。”
仿佛这些经验用之四海皆准,可是如果这是事实,成功如果可以复制,那这些成功就完全可以流程化标准化,甚至做成流水线模式。
物以稀为贵,任何可以做成流水线生产的商品,都会变得不值钱。
而后,对成长的认知回归到自己,回想自己成长的经历,老师父母,学校家庭,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克服缺点,在学习上要查缺补漏,在生活上要注意不能逾越,要能够自己独立生活,要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生怕以后我自己过不好,要把我培养成全才,甚至还经常把“木桶理论”挂在嘴边,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根短板,你能够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的短板弱项,好像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哈。
但是,到了社会上你才发现,家庭和学校带给我们一套教育,社会带给我们一套教育,而这两套教育恰恰是相反的。
在社会上,你看到的都是别人闪光耀眼的一幕,看到别人有很多特长,看到别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各种成就。
进了公司更发现,这个社会没有人在乎你的缺点,在乎的只有你的优点长处。
这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在团队里你只需要把你最擅长的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至于你的缺点会有其他人来弥补,你的缺点可能正是团队里其他人的优点长处。
我又开始努力寻找自己的天赋,探索自己的优点长处,来适应这个社会,企图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天赋解读,性格测试,能力测试,八字解析等等的方法想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搞清楚自己的优缺点,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起步已经晚了,不断在克服焦虑中想要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想来想去才发现天赋也好,命运也罢,定位也好,特长也罢,都不是想出来,也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去做,才能有所谓的天赋和特长。
想明白这点的人,样样都非常勤奋,找不到方向的人可能有些战术上的勤奋,虽然战略上差一些,但是已经超过了相当一部分人。
而通过勤奋找到方向的人,就从战术上升到了战略,由术及道,这些人已经是属于二八原则里的百分之二十。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飞速进步,个人学习成长的速度,仿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变革的速度,更是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手。
再次将个人成长的目光聚焦到时代的发展上,行业之间的差距已经呈现二八分化的现象,有些行业越来越快的被社会淘汰,当初你的优势你的选择,你的经验仿佛失去了效果。
古语有云: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除了我们个人奋斗,我们给要了解头部理论,进入行业的头部,去头部行业,去价值区成长更有意义。
五道口的房子和鹤岗的房子,哪怕是同一张图纸,同一批施工队,同样的材料,价值也是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的。
关于头部理论,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古典老师的《跃迁》一书。
今天看到更为升级的对于成长的认识,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滤镜”,我们看待世界、研究世界时,往往被“滤镜”所影响。
想想刚才思考的思路,不正是一层层的滤镜带来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吗?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而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对世界的认知变了又变。
这个滤镜我更愿意称之为底层思维,底层思维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对于成长的认知,终究还是需要回到自身。
成长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还得自己来悟。
最后还得落到自己头上,自己来悟。
我是徐徐儒生,栩栩如生的谐音,徐徐是慢慢的意思,儒生是一种学者的身份,一种儒雅的气质,一种终生学习的追求。希望我能一起学习,终生精进,慢慢成长,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