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成功产品的文章大家比较喜欢看的原因就是好像读过之后也能顺着其中的草蛇灰线沿着相同路径做出成功的产品。说是成功的方法论,倒不如说是成功的马后炮。
我相信这句话:成功难以复制,失败可以借鉴。
为什么要考古Google Wave
国外有网友评选google十大失败的产品中,google wave能排进前五。
2021年11月知名科技媒体tech crunch在报道微软的fluid时标题干脆叫:Microsoft launches Google Wave. (微软上线google wave).。这也成为了: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成了非常好的注脚。而我一个非著名产品经理,本着没有大历史观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好作者的原则,自然要好好的分析一番。
Google Wave的历史
2009年5月的google I/O大会上,作为一大惊喜在头一天预热后在第二天发布。但是该项目其实已经开发了两年。
随后google wave开启了有限的公测,有限是因为google采取的是邀请制,这导致社交平台上到处是讨要邀请码的人。这也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
2010年5月的google I/O大会上,Lars再次做了Wave的演讲,这次时间要短的多。
2010年8月,Google宣布停止该项目的积极开发,意味着该项目已经难以从公司层面得到资源支持。再加上产品本身的问题,其结局可以预料。
2012年4月,Google完全关闭了Wave服务器。接下来Apache基金会仍然管理其分支。
2018年1月,该项目也从Apache基金会退役。
历史上的google wave
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发布。
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智能机发布。
2009年What'sApp诞生。
2010年10月微信开始开发
2011年1月微信正式发布
2011年6月google上线google+
2013年3月slack早期内部版本问世
Google Wave为什么被终止?
注意我没有用失败这个字眼,是因为回过头来看它算不上失败。最终被终止其实有很多的遗憾。这些并不完全是Wave这个产品本身的问题。
诞生之初正好遇到移动互联网的滚滚浪潮
看前面的时间轴你会发现,google wave整个生命周期内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刚好重叠了。现在流行一句话:个人的成功要更多的考察时代的机遇。我觉得产品的成败很多时候也是如此。
作为一款定位于“实时通讯和实时协作”的产品,其在通讯上完全没有考虑原生的移动应用,也么有关注外界的变化。那么要想取得成功就很难了。当然 这也牵涉了产品的定位问题。接下来分析。
始终没有厘清的定位问题
首先,该产品在面向人群或者核心定位就不清晰。站的公司的角度,是希望做成一款面对大众的产品,所以主要定位是实时通讯,但是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又介绍说他们重新发明了邮件。这就让人很费解。因为世面上已经有了即时通讯软件,虽然没有移动化但是如果面向大众至少需要考虑下怎么兼容即时通讯软件。而不是强调邮件。邮件的沟通方式明明更偏向工作场景,这样受众就会变少。
其实wave如果往协作产品方向发展更加合适你看后面的slack,但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毕竟在Google公司内。Google公司那时候做社交的野心不死,我个人觉得也是期待这个产品能发展出一个SNS网络平台。在Wave无法满足期待后立马做了google+。Wave基本被放弃。大公司就是这样无情。
工程师主导的文化导致用户体验差
google wave发布会上的展示内容不得不说包含了很多炫技的成分。演示时台下的欢呼都是因为那些酷炫的效果。我感觉google在material design前就没有靠谱的设计师,看google wave长下面这样。即使是09年,这设计太落后了。
google wave也缺靠谱的产品经理,我随便都能举出很多反例。比如新建一个消息(文档)叫做新建一个wave。太不讲人话了。比如如何同用户已有的系统(邮件,文档)打通。比如能实时看到对方打出的每个字符其实并不适用在消息流中,这会给发送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Google Wave的遗产
关于产品的详细的介绍我就不费笔墨了,因为其他很多文章都讲得很详细了,有兴趣可以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dXpC-NOdGVkqTsbKeKl8ng; 或者:https://mp.weixin.qq.com/s/tfZhxFMKyWl2Fk-NfzhQoQ
Google Wave除了开源成为Apache项目外,其领先的理念也部分启发了大量的后来者,比如Slack,比如微软Teams,Fluid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