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偶然看到了《校园规则》这部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电影的主要讲的16岁的艾里克从小就生活在暴力中,继父的暴力以及学校中的暴力。
为了顺利从学校毕业他选择忍让,但是也没有丢失自己的原则。电影的最后并没有以暴制暴的复仇,而是拿起了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结束。
这电影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事件联系紧密,节奏控制的特别棒。男主也是个非常有性格坚持原则的人,面对学生会的欺辱让他擦鞋时他淡然的说“我会服从学生会的命令,但我不会擦该死的鞋。”
男主的无所畏惧让学生会的那帮人深感威胁,躲在权威背后他们脱掉身份的遮羞布,也不过是几个没胆量的毛头小子。
所以其实校园欺凌者一大部门都是怂逼,他们主要是享受那种被畏惧的快感,他们也会害怕甚至比被欺凌者还胆小,只是在一大帮欺凌者的围绕中增加了他欺凌的勇气,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
电影的后面学生会长一个人在郊区碰到男主,男主恐吓他要杀了后烧尸,他下跪承诺给他钱,甚至因为太害怕竟然呕吐了,其实大部分欺凌者也就是个纸老虎。
在这个电影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片段就是学校的斗场——一个新生唯一可以对高年级生还手的地方,不过被叫到那里的人大部门都是被多人围殴的下场,没有公平可言。
最令人齿冷的地方就是围观的学生全部都欢呼雀跃,振臂为打人者助威。在这个小圈子内外,他们处于不同的位置,也变换着身份的心态。
当他们被打的时候,总是充满愤怒,希望快点结束这一切;当他们围观的时候,则都参与了打人的角色,他们希望下手再重点,血再流多点。
他们打心底畏惧权威,却又享受权威带来的支付的快感。包括学生会长,都是由受人欺凌的新生长成的,他们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站在那个耀武扬威的位置,把一切怒火都发泄到别人身上。
这种现象有点像有个电视剧里面的婆婆,因为她当媳妇的时候在她的婆婆那边受气了,所以她当婆婆也要把以前受到的发泄到现在的媳妇上面。这个与孔老夫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道相驰,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这种人。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了一个校园欺凌的视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一般特别不是滋味,那个被欺负的小孩甚至到最后因为太绝望以吞钉子的方式去自残。
可能是对这个事触动比较大,以至于晚上做梦都梦到我的小孩在放学后被一帮人欺凌,把欺凌者教训一顿后,我还现场给他教学
对待这种欺凌首先必须要勇敢的说“NO”,整个人的气势不能输,眼神必须犀利。
如果他们还不退步的话就打,打不赢也要打,使出全身力气去打,利用所以一切能用上的东西防身石头棍子都行。
一个人对一群人的时候,打不赢还是要跑的命比较重要,跑不了的情况下就锁定群体中一个弱一点的人往死里打,不管其他人怎么打你,你就抓他打能抓就抓能锤就锤能咬就咬,最起码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威慑力,让那些比较弱点的不敢和他们为伍让他们这个队伍也少一份嚣张的气焰。
我自己也特别惊讶为啥在梦里还这么条理清晰的教他,可能是因为我前面也遇到过这种欺凌的情况亦或者身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面积累了几种应对方法。
虽然我的小孩还没出生,但是我突然很理解我妈对于我小时候被欺负的心情。由于我是独生女,以前上学前班的时候别的小孩大部分都有哥哥姐姐之类的,所以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之类的时候我老是处于弱势,骂也骂不赢打也打不赢,几次打不赢我就只会哭连还手都不还了。
记得有次在和邻居姐妹打架,我妈正好经过听到哭声赶过来,我想当时看到我被那姐妹花扯着头发只知道哭的时候,除了气愤、心疼大概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吧。当时她几乎是带着吼的语气对我说:“打不赢只晓得哭,下次身边有石头拿石头,有棍子拿棍子,打伤了我们家赔!”
从那个之后我确实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后面去上小学开始敢和学校的男生打架,在大部分小学同学的印象我的形象应该是女汉子吧,不过我自己知道那时的内心还是个软妹子,会有很多担心,担心老师说我是坏同学,担心其他同学不和我玩。
以前有这种心态主要还是害怕孤独,那时候其实是个很喜欢热闹的小孩。当然现在的我发生一些变化,不害怕孤独,多了一丝无所畏惧的勇气,不再讨好谁,做自己想做的事,身边没有特别多朋友但是有几个铁杆麻吉,很感谢时间和环境把我变成这样子。
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欺凌情况,甚至我们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这种情况是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适应它,但是适应不代表同流合污,而是保持原则,保护自己,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