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阅读记
2022.10.23—10.27,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摆渡人》,一开始,我也读不进去,因为情节并不吸引人,对设置的悬念和内容也没有细致琢磨,遇到的灾难和困境都是一样的,我只想知道人死亡后灵魂的归宿是哪里,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抱着这个想法,我逼着自己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感觉本书突出的一点就是描写意境中的荒原和人物的心理独白很细腻。摆渡人摆渡的不仅有他人,也有自己。摆渡人在摆渡他人的时候,用心、用情去护送他人到达幸福的天堂时,也会收获至真至纯的温情。这种温情,会转换为爱情、亲情,帮助自己解放思想的禁锢,摆脱胆怯的心理,鼓起前进的勇气。最后的结局也是温馨的,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百般磨难,摆脱恶魔的侵袭,重返人间,再次相逢。
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主旨,我特此搜寻网络,整理以下相关内容,以便阅读和内化。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Claire Mcfall)创作的小说,作者从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摆渡人》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一举摘得多项世界文学大奖,版权销售33个国家、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颜的心灵治愈小说。
一、创作背景
克莱儿·麦克福尔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读者们都以为迪伦这个形象出自她的学生,克莱儿却说更多是来自自己,尤其那片荒原就是她自己的荒原。同时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表示,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她对“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和希腊神话中的冥府渡船人故事的结合。希腊神话中,卡戎(Charon)是冥王哈得斯的船夫,他不仅是在冥河上摆渡,还肩负着分辨来到冥河岸边的是死者的亡灵还是不应进入地府的活人的任务。小说中,崔斯坦也延续了这种分辨的能力,虽然都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摆渡人的工作,但在他心里也有对他护送的灵魂是否纯洁的判断。当然,在纯洁的标准上,克莱儿对迪伦的定义似乎混合了理想主义和过度的传统色彩——迪伦不仅真诚善良,还是一个能让魔鬼感到有如享用饕餮盛宴般的“处女”的灵魂。将是否处女和灵魂纯洁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匪夷所思,这样的观念在西方作家里也不常见,不知道是否是克莱儿对当今好女孩太少的叹喟,还是来自一些传统思潮的局限。
二、人物介绍
1.迪伦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她性格内向羞涩,做事从来都是一板一眼的。沉静,勤奋,但不是特别聪明,她所有的成绩都是靠努力换来的。而围绕在她的世界却一片狼藉:与母亲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好像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她在荒原中,遇见了崔斯坦,他在一路上拼命地保护她,迪伦渐渐地喜欢上崔斯坦了,在他的引导下来到天堂的彼岸。然而走过分界线后她便再也见不到崔斯坦,对崔斯坦的思念让迪伦痛苦,逐渐坚强起来的迪伦知道自己真正追寻的是什么,她决定逆着危险重重的荒原回到起点,和崔斯坦在一起。
2.崔斯坦
崔斯坦是一个灵魂摆渡人,是一个思路清晰、经验丰富又勇敢无畏的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他引领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灵魂。最初,他工作热情投入,后来经历了很多灵魂的自私、贪婪,他也开始渐渐变得冷漠。他带领着迪伦的灵魂穿越荒原,保护她免遭恶魔毒手,并告诉她真相,将她送到要去的地方,然而面对平静接受自己死亡事实,甚至开始关心他的迪伦,他也爱上了迪伦。
三、作品主题
1.爱情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小说形成的根本,而且使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展现。人们都被书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纯真的强大爱情所震撼,这种爱情强大到可以不畏魂飞魄散也要寻找到对方,这也是《摆渡人》引人瞩目的地方。
小说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产生的爱情是顺理成章的。当女性处于危险中,对唯一值得自已依靠的人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而男性对一个单纯的且会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女孩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正是爱情这一强大的支撑体,支撑着迪伦克服千难万险,也不畏失败后的魂飞魄散,从“家”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正是爱情的力量促使着他们敢于解放禁锢的思想,才能返回人世。
2.家
家这则主题是《摆渡人》所隐喻的一条暗线,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围绕女主人公从逃离家到回归“家”,再从逃离“家”到回归家。以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回家之旅。
因火车事故,迪伦意外而“亡”。每个灵魂离开人世后必须在灵魂摆渡人的带领下穿越过荒原,才能到达“家”。在穿越荒原的那些天,她与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爱了。穿越荒原途中,勇敢、强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进攻,引领着迪伦的灵魂穿越危险的荒原,她到达了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这些天,她收获了爱情,也让她明白虽然“家”很美好,但是没有崔斯坦的“家”是残缺的,是一座散发虚幻光芒的荒凉城堡。于是她寻找一切机会逃离“家”,重返荒原,并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在荒原找到了摆渡人崔斯坦。在从荒原返回人世的途中,她又耐心地解开了封存崔斯坦多年的思想禁锢,并勇敢地引领他和自己一起尝试着返回人世。这标志着这场充满爱、艰辛、信念、勇敢的回家之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且渡人渡己的完美回归也升华了主题。
3.救赎
除了上述的爱情和家这两个主题之外,救赎也是书中突出的一个主题。不仅因为救赎的内容在小说中占据大量的篇幅,还因为救赎的情节使小说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小说从救赎的角度出发,按照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展开救赎情节,使得救赎途中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人惊心动魄,引人深思。小说还采用了许多形象的人物心理描写,将两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救赎故事展现在读者而前,暗示了只有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照亮救赎之路,从而拯救人类的灵魂和生命。
小说一开始,引导过无数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将在他的新任务中带领着小女孩迪伦的灵魂穿越荒原,一路上他思路清晰、经验丰富又勇敢无畏。他在每个日落前保护迪伦进入安全屋,躲开随时会把迪伦拉入地下的恶魔,穿越阴暗的峡谷和黏稠的湖水,终于把她完好无缺地送到天堂的彼岸,这是崔斯坦对迪伦灵魂的救赎。
小说的后半部,逐渐坚强起来的迪伦知道自己真正追寻的是什么,她决定逆着危险重重的荒原回到起点。此时的崔斯坦倒如同最初的迪伦一般茫然无措,在返程中却显得胆小懦弱,对打破规则可能会带来的恶果充满了恐惧。而看似羸弱的迪伦,却支撑起了返程的全部信念。同一个荒原之上,迪伦逆转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她不厌其烦地鼓励并宽慰崔斯坦,使他打破荒原的禁锢,和她一起尝试返回人世,最终他们在人世相遇。迪伦不仅拯救了自己和崔斯坦的生命,还拯救了他们的爱情,所以这是迪伦对两人生命的救赎,亦是爱情的救赎。
四、阅读感悟
崔斯坦是灵魂的摆渡人,其实我们教师也像摆渡人,只不过我们是思想的摆渡人。从教20多年,伴随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最初登上讲台时的青涩、胆怯,到现在的成熟、洒脱。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的遭遇可能不尽相同,但信仰的追求是一样的。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本真的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而我们就是在伴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摆渡。
我们要点燃学生的理想、唤醒学生的思想,鼓舞学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殆,激励学生砥砺前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