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基于罗胖的内容,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法,当属个人的学习笔记,文末视频链接。欢迎交流,不喜勿喷。
罗胖在视频开始便提出了“知识焦虑”这一观点,由此引出这个时代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方法。
知识焦虑源于三个原因
第一是社会的动态变化,当今剧烈的科技变革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库。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的知识恐惧,因为个体需要适应环境生存。举个例子,老一辈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但是面对现在的支付宝、网上金融等事物仍然心存恐惧,害怕尝试,也容易被骗子拉入陷阱,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各种不切实际的言论;古代目不识丁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埋头种地便可生存,但是现在一个文盲,就是你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懂得如何在大城市里生活,最简单的出行交通都可能是障碍,这是一个夸张的例子。但是,等到我们这一辈年老的时候,面对新鲜事物时,没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定会出现类似的窘迫和无奈。
第二是消费升级,现在是体验消费的时代。同样在撒哈拉沙漠中,没有知识的人可能抱怨沙漠的荒无人烟,也可能震撼于沙漠的异样风景,掏出手机,发个朋友圈;而有知识的人可能会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能会细细感悟三毛书中对大漠的爱与乡愁;这是个人内心享受的差异化,花费同样的金钱,但是二者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PS 这一点,罗胖的思路是新颖的,但是出发点也是偏向于个人化,不同人对体验的期待值不同。但是服务型产业正在急速发展,除了大众化的娱乐之外,更具文化内涵的形式应该会不断涌现出现,那是,知识便成为影响消费体验的重大因素,这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第三是认知的升级才可打破阶级的固化。阶级固化这个话题不能一概而论,没有知识的人而言确实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认知,此处罗胖的举例有一个人的自制能力,一个人的自律能力,类似于此。对此,我的理解是,认知的升级带来个人自己了解,计划和约束的能力,由此可以更大程度上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秩序和人生轨迹。
现今,学习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是时间碎片化。手机不离手,三五分钟一刷。这不是各种通讯工具的错,而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沟通便利,人的交际事务复杂化,时间自然碎片化。知识的产生也是碎片化的,没有哪一个知识体系是一蹴而就,都是对知识碎片的汇总和整理。比如:《论语》记录的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日常的交谈片语。
第二是学习终身化。理由如上,环境不断变化,需要知识库的不断扩充以满足个人适应发展的需要。
第三是学习跨界化。每一个专业就像一个金字塔,创新和机遇往往源于金字塔之间的交界地带。“二八法则”是指利用20%的时间学习一个领域80%的知识。会强调专注于单个领域的人有两类,一类是不学习的人,一类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既得利益者。
基于以上,对于如何学习,有五个关键词。
一、人格。多跟人学习,而不是书本学习,多和牛人交流,他们有对知识的总结提炼,你可以更有效率地获得知识。
二、概念。概念是认知的基础框架,当你搭好框架之后,获取到的任何知识都可以填充进框架中。这样你的获取更有效且认知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把概念运用于生活中,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的变化,解释各类的现象。
三、缝合。缝合就是把信息条和自己缝起来,合在一块,把眼前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你自己的。有效的缝合方式就是把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遍,可以是复述,也可以是简单的笔记。你可以不记得具体内容,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自己这块知识在哪儿。
四、碎片
五、目标
现在的学习模式是先树立自己的具体目标,然后付诸行动,形成行动——反馈——行动的循环。行动是逼着让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知识最终变成你自己的唯一方法。行动中先掌握基础概念,再不断根据反馈扩充知识体系。系统化的理论学习适用于学生时代,那是针对考试的准备,并不适用于实践。比如计算机Office,你看完全部教材也不知道Excel这么做,先决定做个表格,不会的返回去学,一点一点慢慢拱。这是学习的碎片化,也是目标的重要性。这点对我个人是一个较大的启发,个人学生思维过重,缺乏执行力,总想着做好全部储备,再开始行动。殊不知,实践中的问题最反应个人缺失的能力,带着目标的学习才最有效率。
总结以上:环境导致我们的认知焦虑,要求不断地额认知更新。当今时间碎片化、学习终身化、学习跨界化的特点,要求我们学会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人格、概念、碎片、缝合、目标。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学习使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