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修行是什么?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答,但是其核心观点是共通的,修行修的是我们的心,也可以用“心生万法”来理解,即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产物。物质世界是由心生出来的,同样地,每个人的命运也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雕刻塑造的,而修行改命转运的关键就在于心的改变。
佛家讲修行即修心,当看待外界事物的心发生改变,外界的一切才会随之产生变化。也就是说,境随心转,心变了,我变了;我变了,世界就变了。所以,对于学佛人来讲,真正的修行是要渡人的心,不仅渡自己的心,还要推己及人,渡他人的心,帮助他人解脱一切苦厄。
从现代心理学来讲,修行修的是意识。“意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根据大卫·霍金斯博士的意识能量层级图谱,我们修行一生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意识能量,让自己从低意识能量提高到高意识能量状态,从而摆脱当下的苦难境遇,在生活上收获幸福,在精神上拥有富足与满足感。
如何修行呢?换句话说,如何修心呢?
从儒家经典《大学》来看,修行首先修的是“明明德”,即觉醒自己的意识能量,让自己的心不再被物格,不再受到外界万事万物的影响。其次,修的是“亲民”,即觉醒他人的意识能量,帮助他人做到格物致知,降低他人的心被外物影响的频率和程度,从而提升他人的意识能量层级。
让自己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过程,也是修自己的心的过程。修行的第一步是要觉察自己的心念,判断这个心念是善是恶是祝福还是诅咒,自己当下的心是清净自在的,还是被外物影响得心烦意乱的。然后是修正自己的心,去掉不好的念头,慢慢生起善念,学着将自我诅咒转变为对自己的祝福,最终让自己的心不再被外物所影响,让自己真正成为心的主人。
帮助他人做到格物致知,是“亲民”的过程,同样也是修他人的心的过程。相比“明明德”来说,“亲民”的难度更大。因为你不知道你对他的帮助,是会让对方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所以在渡他人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智慧,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对方从“被物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由于缺乏渡人的智慧,修行人常把自己标榜为“好人”,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对于“好人”的定义,不修行的人和修行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不修行的人讲,好人的标准是不害人。比如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总之能拉人一把,绝不踢人一脚。但是,对于修行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好人的标准是真帮人。就是说,你有没有真正地帮助身边人摆脱“被物格”的状态,真正地引导身边人走上“格物致知”的修行道路。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修行的功课是认认真真地格物,然后真正地帮助身边人从“被物格”的状态进入“格物致知”的状态,这是格物修行一直要坚持的标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多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格物,以及是否真正帮助身边“被物格”的人做到了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