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风投家目睹了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谨小慎微,选择让很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来降低风险。1998-99年的低利率,帮助了启动资金总额的增长。在这些企业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却由于新颖的“DOT COM”概念,仍能将创意出售给投资者。一个规范的“DOT COM”商业模式依赖于持续的网络效应,以长期净亏损经营来获得市场份额为代价。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够的品牌意识,以便收获以后的服务的盈利率。“快速变大”的口号诠释了这一策互联网泡沫。在亏损期间,公司依赖于风险资本,尤其是首发股票(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开销。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难以估价,把许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并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东纸面富贵。
从历史上看,网络经济的繁荣可被视为类似于其它技术的繁荣-包括1840年代的铁路,1920年代的汽车和收音机,1950年代的晶体管,1960年代的分时共享计算机,以及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电脑和生物技术。在金融市场里,股市泡沫是指某一特定行业的股票价格自我持续上升或急速发展。仅当股价崩盘时该术语方可被明确使用。泡沫在投机者注意到股价的快速增长时应预期其会进一步上升而买入,而不是因为其被低估。很多公司因此被严重高估了。当泡沫破了时,股价急速下挫, 许多企业因此破产。
Com模型有天生的缺陷:大量公司在相同的领域均有着相同的商业计划,就是通过网络效应来垄断,很显然,即便计划再好,每一板块的胜出者都只会有一个,因此大部分有着相同商业计划的公司将会失败。实际上,许多板块甚至连支持一家独大的能力都没有。尽管如此,一小部分公司的创始人在Com股市泡沫的初期公司上市是还是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些早期的成功使得泡沫更加活跃,繁荣期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媒体报道了人们甚至辞掉工作专职炒股的现象。毫不奇怪的是,“利润增长”的心态以及“新经济”西方不败的氛围,使得部分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比如精心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等。支付给高管和员工的是股票期权而非现金,在公司IPO的时候马上就变成了百万富翁;而许多人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
网络经济泡沫的崩溃在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间抹去了技术公司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约有50%的网络公司活过了2004年,这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公共财富的毁灭不尽然会导致公司关闭,二是网络经济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很小,可躲过金融市场风暴的冲击。不过,失业的技术专家,如程序员,却发现了一个饱和的就业市场。在美国,国际外包和允许增加技能签证“客座工人”,如美国H-1B签证计划使得形势进一步恶化。大学里参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位课程的新生数出现明显下降。失业程序员普遍重新回到学校成为会计师或律师。
互联网泡沫从1995年至2001之间,共计经历了6年之后,重新回归正常价值渠道,在泡沫破裂之后,很多企业经历了重生,2001年正式泡沫破裂之年,也是互联网企业的重生之前。如果在2001年买入网易,买入新浪,任何一个放到现在都是巨大的利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式互联网泡沫使得互联网的重生,也是互联网进入另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方面来看现在的区块链,不也是正式如此吗?因此我们不必畏惧泡沫,在泡沫破裂之时,也是区块链获得重生之时,更是区块链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区块链的发展必须经历泡沫,重生和监管,将借助泡沫开展的投机行进行重新洗牌,进行重新塑造,才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