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看不见的女性》,目前进度38%。
作为女性,我原以为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性别不平等已经深有感触,但才看了开头,就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在讲述日常生活的第一部分,书中强调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无偿照护工作,而这会在各种方面影响她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出行方式上,因为女性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事务,她们的出行更可能是几段短途行程的叠加,例如下班路上去接孩子,接完孩子还要买菜等等,她们选择步行出行和乘坐交通工具的概率要比只有上下班、出行模式相对简单的男性要大。
而仅仅是铲雪顺序这么一个看似性别中立的步骤,其实也会对不同的性别造成影响。如果优先考虑行人和公共交通,首先清扫人行道上的积雪的话,因为路面积雪或结冰摔倒的行人大大减少,而这些行人大多都是女性,这反而节省了政府在这方面支出的医疗费用。
另一个看似平等,但暗含性别不平等的事情是建筑中男女厕所的数量。我记得几年前就有ngo的前辈发起过占领男厕所的活动,但是我对男女厕所体现的不平等仍然似懂非懂。男厕中隔间和小便池加起来,单位利用率比女厕就高出不少。此外,女性的生理结构、如厕习惯、生理期都使得女性的平均如厕时间比男性要长。因此商场里总是女厕门口排起长队,而人们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常常把这种现象归功于女性动作太磨蹭,而不考虑是厕所的数量配比不合理。
但即使是增加女厕数量的观点已经提出了很久,在大部分的商场里仍然是1:1的男女厕所数量。
职场上,看不见的女性困境就更多了。公司会因为女性需要生育和产假而在招聘中就产生性别偏见,而男人被认为可以专注工作——因为社会默认有一个女人在为他照顾家庭。书中对比了各个国家不同产假政策带来的招聘性别比例的差异,在一些男性必须强制休产假的国家,公司招聘女性的比例相对会高一点。但我总是怀疑,即使这些男人休了产假,他们真的会在家里帮忙照顾产妇和孩子吗?还是逼迫着产妇不得不尽快恢复,照顾孩子和丈夫呢?
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个国家,女性都在职业工作之外承担了比男人更多的无偿照护工作。一对异性情侣同居后,数据显示女性往往会承担更多的家务,而男性的家务时间则缩短。作者也指出,即使现在已经有一些男性也开始参与进照护工作,但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加有趣和轻松的工作,例如陪孩子玩耍。而更加繁琐、更加枯燥的照护老人和病人,大部分仍然是女人的工作。看到这句话时我简直想要鼓掌,一直以来看到各种只是带娃/做饭就被轻易捧为好男人的不适感终于找到了原因。
无偿的家务劳动也会挤占女性的休闲时间和工作时间。除了家务以外,职场上的一些无偿管理工作、研究者的教学工作,也常常由女性承担。这些都是女性看不见的劳动,也会增加女性的时间成本。这些工作不但不被人看见,还经常有可能被人贬低。
如果不刻意考虑女性的话,就很容易偏向男性,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比如车子座椅和安全带的设计是考虑成年男人,工作场所的空调温度是以成年男性的基础代谢为标准,连疾病的数据都多数是研究男性作为主体,或者完全不考虑性别带来的差异影响。而社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书中还写道,有一位女性高管怀孕之后发觉自己停车很困难,于是与公司沟通增加了一个孕妇专用的停车场。而在她怀孕之前,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需要。公司并非只有她怀过孕,但只有一个女性高管才能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鼓励女孩子多往上争取,只有女性争取了足够的话语权,才能让社会看到更多的女性困境,向着更加性别平等的方向改变。
在职场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原来有家庭的女性在工作中会比无照护负担的男性女性多出这么多的困难。比如突然的会议或者加班可能需要她们另外请人照护自己的孩子。《爱很美味》中的方欣因为怀孕不能去参加同事们的酒会,但是同事们在酒会上谈拢了工作没有告诉她,逼得她不得不强忍不适也去跟大家一起应酬。这也是女性需要为工作付出的额外努力。
现在的社会和工作单位大概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做好一颗没有负担的螺丝钉,除了必要休息时间以外都要工作,不需要照护家庭和孩子,因此也无怪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成家和生孩子吧。有了家庭的拖累势必会增加个人的负担,还可能因为不能完全投入工作而减少收入。
性别平等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