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第四章中的三个片段。
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
为了更好地消化书中内容,我们需要重读读书笔记。每重读一次,每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可是,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翻开笔记本开始看,恐怕不太容易集中精神。怎样重复阅读才让人更容易坚持呢?
我建议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景进行阅读。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睡前或是洗完澡以后都可以。
养成重读的习惯
如果你决定了要在什么地方重读笔记,却迟迟不能开始行动,不如尝试把重读时间也安排好。具体做法是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把重读计划写在日历或笔记本里,可以提醒自己。到了预定的那一天,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都会要求自己把读书笔记打开。
在重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即使是漫无目的地重读,也会有些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读书笔记里记得大多是自己亲手抄下的选段,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
在阅读读书笔记,也就是那些摘抄和评论时,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重读一边原书的效果。很少有人愿意花费跟第一次阅读一样的精力去把原书重新读一遍,所以我推荐重读一遍读书笔记。像这样: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写完的读书笔记你有看过吗?还是像办健身卡一样,起初信心满满,我一定要每天健身,三四次后,健身卡就静静的躺在卡包里。一段时间就看见你在二手市场出售健身卡了。
读书笔记也是一样的,写完了,不代表一切都搞定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忘了,时间是记忆最大的敌人。
我们需要重温读书笔记,将精华部分再一次阅读,并加深印象。说不定在重读时,你以前认为的好句会突然让你体会到另外一种道理。
规划重读时间,让记忆不因懈怠而消散
回想学生时期,我们总是一遍一遍的背课文,做习题。虽然那个时候,总是觉得为什么又要反复一遍,现在想来,记忆就是这样来的。偶尔脑海中浮出的一两首古诗词,尽然与学生时期有了不同的见解。
所以我们需要隔一段时间就去重温一下读书笔记。隔多长时间?在哪里重温?
时间规划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可以每隔两周就去翻一下读书笔记,一次性是不可能翻阅完的。可以这样规定,每次翻阅一本书所摘抄下来的笔记,或者每次翻阅20页,这样来规定会更好一些。有条理的量化比较好来检验自己是否完成重温笔记的任务。
可以选择在睡觉前,也可以选择在吃早饭时。自行调配时间来保证完成任务。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可见,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善于运用零碎时间的人。
习惯可以成为你重温笔记的杀手锏
我们知道习惯是最难改的,所以让重温笔记成为你的一个习惯,我相信你会所向披靡。
就像有人饭后必须抽一根烟,有人出门必带一枚小镜子一样。你习惯了每天某个时间重温笔记,突然有一天没有这个行程,就会百般不适,仿佛缺少了什么。
如何养成这个习惯呢?重复,每天重复,坚持一个月。
开始养成习惯前,给自己很多提示,比如手机定时提醒,手提包标签提醒,家庭小黑板留言提醒。直到你没有这些提醒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去重温笔记。
著名主持人董卿有一次在录制《中国诗词大会》上,不小心意外踩空摔伤髌骨,但她依然敷上冰袋,缠上胶带,忍着疼痛,坚持录完节目才去医院。
她说:站在舞台上就应该争取做到自己的最好。
舞台上做到最好已经成为董卿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让她在主持生涯里像开挂一样一路凯歌。
有所收获才是你重读的目标
如果说你的重读只是为了告诉别人,你看。我的笔记时常有看哦,不是废的。
那我只能说这种自欺欺人不要也罢。
笔记对于我们不仅仅是让你了解和明白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更是让我们在每一次的重读里,解决你自身的问题,提高你认知的水平。
人生的不公平我可以看淡,但我不会认输。
职场的勾心斗角我可以不参与,但不代表我不会绝地反击。
我有自己的人生信条,也有自我的理性升华。
这才是每次重温笔记带给我们的收获。第一次的重温是再一次对自身的反省。下一次的重温就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不怕劳苦,最怕劳而无获。
你的思想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每个人不会生下来就思想很有深度,一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经验的丰富,才造就了最后思想的高度。
重温读书笔记可以让你的思想再一次的充分调动起来。每一次的重温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可能又有崭新的经历和更宽的视野。
当然你可以选择如何重读,是只读读书笔记里面的精华,还是想要再一次阅读全书。所谓好书百读不厌。
人生没有重来,但书可以重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己,抬高格局,在每一个人生的选择岔口处,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处于懊悔之中,永远说着那句为什么我没有早知道这个道理。
读书笔记虽不是什么处世圣金,但只要它能在我们生活的问题上,职位的道路上用上一点,这就足够了。
不怕少用,怕的是本该避免的事情,因为你少看了一眼,而什么都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