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菲的歌声穿透2025年除夕的寒夜,"世界赠予我虫鸣,赠予我雷霆"的旋律在星月交辉的穹顶下流淌,无数人仰望着同一片夜空,突然听见了灵魂深处的叩问。这场集体觉醒的静默里,我们触摸到生命最本质的命题:接受馈赠者,当以何物回赠造物?
世界给予我们的馈赠数不胜数,我们该回馈世界什么呢?
《百岁人生》这本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度过时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消费时间,它像是一场轻松惬意的旅程,充斥着娱乐消遣。比如看电视、打游戏、逛街购物、吃吃喝喝。这一切,都是被动地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是在时光的长河中悠然飘荡。
而另一种,是使用时间。这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激情的自我探索,是对自己无形资产的精心投资。我们利用时间进行再创造,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在艺术的领域里尽情挥洒灵感,在科学的世界中勇敢探索未知。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我们主动创造自己成果的闪耀瞬间。
倘若世界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等量的,然而度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那么我们回馈世界的内容也必然大相径庭。若将有限的人生大把大把地耗费在娱乐消遣上,在消费时间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蓦然回首,我们似乎只是走马观花地过了一生,能留给世界的痕迹微乎其微。
相反,若我们能对有限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像一位工匠雕琢璞玉一般,用心打磨每一寸时光,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革命、自我创造中,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成果。正如李白醉饮的月光凝成诗行,达芬奇解剖的手稿孕育科学,特蕾莎修女掌心的温度在街头巷尾流淌。这些穿越时空的生命回响证明,他们将个体微光汇入人类文明的星河,留给世界的是熠熠生辉的光芒。
《死亡诗社》中有一句话振聋发聩:“我不要在我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没活过。”来世一遭,世界给予我们如此多的美好,我们又怎能甘于平庸,无所作为?
我能赠予世界什么?这将是一个我们今生无法回避的灵魂拷问,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创造的动力源泉。